第107章 一本万利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第107章一本万利(第一更)

    “31人”

    放下手中的电报,李子诚在露出一丝喜色的同时,依然有些不满意的说道。

    “太少了”

    有胜于无吧

    “这一次在青岛一共才招了三十一个人,而毕业于德华大学的才只有二十三人,另外八人是青岛洋行里的翻译,一直从事机械、化工资料、说明的翻译,想来到也可以一用,不过人还是太少了”

    话时,李子诚满面尽是遗憾之色,按照自己翻译资料的速度来计算,这三十一个人,根本就不够用,别说三十一,就是三千一恐怕,想翻译完那些技术资料、开发数据,恐怕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人太少,技术资料太多。

    “已经非常不错了,像咱们这样,一家公司拥有352名留学日、美、英、法、德大学生的企业,恐怕全中国,也就咱们六合这一家”

    相比于李子诚的不满,穆湘玥已经感觉非常满意,现在那些学生一边在外国技术人员身边当翻译,一边向他们学生,现在公司单就是各种试验室、研究室就建成了十六家,无论是矿物或是金属亦或是化工、医学这些试验室、研究室,在中国无疑是首创,而做到这一切,只不过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

    “不行,人太少,未来咱们六合可是全中国的工业支柱公司,这么一点人那里够用,人少啊……”

    李子诚忍不住一阵的感叹,教育太落后,现在别说是大学生,就是中学生,全中国恐怕也就几万人,就这么一点学生,那里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除非咱们自己办一所大学,否则……”

    不待穆湘玥把话说完,他的这个建议只让李子诚的眼前一亮。

    对,办一所大学

    “藕初,咱们就办一所大学,嗯,同德华大学合办一所大学,德国人办大学无非就是想在思想上引导一代中国人,咱们出钱、出地,请德华来帮咱们办这所大学”

    通过后世对“庚款留学”的介绍,李子诚知道那些国家在中国办大学的目的,大都是出于“文化引导贸易”,可以扩大本国商品在华销路。再就是在政治上和思想意识上影响中国未来一代领导层。德国人在中国办大学也很难脱俗,他们无非是想通过大学教育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培养成亲德国分子,为将来德国在华形成自己的人脉和网络,左右中国政局,对抗英美势力埋下伏笔。

    可无论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些大学培训出来的学生,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科学基础,而且在那些大学任教的外国学者与其政府不同,他们很少抱有殖民主义动机,而是真正的科学技术传播者。

    “对,就这么办,咱们邀请德华大学的校长来连云港,就说咱们有意和他们一同在这里创办一所德华大学的分校,无论德华大学现在获得多少德国和中国政府的资助,咱们都投入十,不二十倍以上的经费,咱们在办一所亚洲,不全世界第一流的理工大学要让全世界的都知道……”

    话到嘴边,李子诚生生吞了回来,是德华还是……,管他那,最重要的自己能拥有一所真正的理工大学,未来几年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短短几年中把那些钢桶中的技术资料、开发数据翻译成中文,然后,他们和自己的企业一同去吸收、消化那些资料,后世中国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对50年代引进苏联技术的吸引,可当完成那些技术吸引的时候,中国仍然落后于欧美。

    但是这些技术却不一样,这些技术都是德国三四十年代最先进的技术,如果能在二十年内完成技术吸收,至少二十年后,中国的科技基础将不逊于德国,完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己和六合将会完成一个中国人追求了近两百年的梦想。

    “不管是德华,还是其它的什么名字,咱们要集中一切力量,去办一所,全世界第一流的理工大学,这所学校不仅要拥有一流的教授学者,还将拥有一流的设备,以及全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嗯,咱们可以向所有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免除他们的学费、提供生活费,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专心学习……”

    听着李子诚的讲述,穆湘玥完全被惊呆了,有这么办学的吗?

    “未来,这所大学里走也来的学生,不仅可以改变中国,同样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对,就这么办,咱们不仅要从德国、还要从美国、英国以及全世界其它任何家聘请最出色的、最优秀的教授、学者、专家来这所学校任教……”

    提起这所大学的时候,李子诚的脑海中没有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