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应对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第237章应对(第二更!加更!求月票!)

    居仁堂内,静,静的甚至都听不到人的呼吸声。

    在做出“送客”之后,袁世凯便坐于居仁堂内,动也不动,话也不说,只是静坐于椅上,想到先前日置益出言相威,那双眼中流露出的尽是敌视之意。

    对于袁世凯来说,从出督朝鲜起,与日本人打交道达二十余年,对日人野心袁世凯可谓是了解颇深,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在朝鲜以及随后甲午年时的**之举,再到后来日俄战后,联美、德制日,了解越深,才会对日本越加防范。

    而在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在外交上依赖英、美等西方列强,对日本仍持抵制立场。英、美等国也公开希望袁世凯出来掌权,并予以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而这更引起日本的强烈不满,双方关系一直十分紧张。

    而此时欧战方酣,列强无暇顾及,于是日本拟乘此千载难逢之机,意图侵吞胶澳,进而染指山东,下一步是什么,袁世凯可以说是再清楚不过,下一步,他们就是想控制整个中国。

    “李致远啊”

    想着李致远以“地方之名”接收胶澳,袁世凯倒是佩服起他的见缝插针,可佩服是佩服、感叹归感叹,现实总是要面对的,日人的威胁,他不能不去考虑。

    就在袁世凯思索着解决之道时,他的老朋友、英国公使朱尔典进了居仁堂,两人并没有客气什么,简单的寒暄之后,袁世凯便直接切入了正题。

    “公使阁下,欧洲之战,业经波及中国。”

    虽是老朋友,但在提及国事的时候,袁世凯还是选择称呼他的官谓,接着又用带有诉苦及哀求的口吻说道。

    “地方蛮横、妄动,陷中央于当前不利之局,日本更许以战争相威肋,现在中国盼望大英帝国能够公正地干预此事。”

    朱尔典当然明白袁世凯在向英国求救,他是英国人,可他了解中国,他知道,以袁世凯的谨慎,淮海经略使李子诚跳过中央直接与德国谈判,接收胶澳租借地,并非出自袁世凯的授意。同样,他也了解日本,知道日本意欲出兵胶澳,根本就是项庄舞剑。

    可朱尔典更了解伦敦,伦敦一开始求助日本,只是因为一时“手忙脚乱”,后来之所以又希望日本暂缓参战,原因正是担心日本在中国和南太平洋扩张,从而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之后则是在鉴于难以阻止日本参战,为安抚日本,才被迫同意日本参战,但仍要求日本声明“不攻击德战区以外的中国地区,不在南中国海及太平洋采取战斗行动”。那时,伦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靠牺牲中国胶州湾来换取日本不再南进的保证。

    但日本却什么保证也不给,反而利用英国在胶州湾问题上的妥协,向德国人发出最后通牒,从始至终,伦敦对日本参战都是怀有戒心的,最后被迫让步,也是为了避免日本倒向同盟国,了解日本人的朱尔典明白,日本人的野心绝不会局限于胶州湾,他们的野心将会在未来扩展到全中国。

    而现在,中国地方机构的“冒险举动”,却让朱尔典看到机会,日本人或许用步步进逼的狡诈手段,取得英国对其出兵山东的承诺,现是现在他们“自行宣战”,却已经让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在这个时候,作为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必须要尽可能维护英国的在华利益。

    他端起茶杯,眨眨眼睛,先表示个无可奈何的架式,淡淡地笑了笑,才说。

    “总统的心意,我们理解而且同情。不过,我也坦诚地奉告:日本已经加入了协约国,站在我们一条战线上。你们还是中立国。我们没有理由帮助二个中立国来抵制自己的盟国。”

    “这么说来,贵国就没有办法了?”

    朱尔典的回答让袁世凯有点着急,不过他却已经听出了朱尔典话中有话,他了解朱尔典,或许是在中国呆了太长时间,使得他习惯了像中国人一样卖关子。这时候还是要藏拙,这样才能显出朱尔典的“精明”,让他生出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

    “办法也不是绝对没有。”

    朱尔典卖了一个“关子”。

    “什么办法?”

    心里涌起一线希望,袁世凯连忙急声问道。

    “如果中国也加入协约国,”

    看着袁世凯,朱尔典开口说出了自己的建议,袁世凯曾在英国对德宣战时,提出过加入战争,但是伦敦却拒绝了,因为相比于中国,伦敦更希望日本参战,但现在的情形却发生了变化,日本——已经自行宣战了。

    “情形就完全两样了。那样,中国也是我们的盟国,又是日本的盟国。我们总不能看着盟国欺侮盟国。你说对不对?”

    袁世凯点点头,朱尔典的这句话使得他意识到,英国,至少朱尔典,在中国参战的态度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或许和现在的局势变化不无关系。

    宣战,早在二十天前,英国向德国宣战之后,政府就已经达成了参战的共识,只不过在征求英国态度时,英国一开始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中国参战的要求,原因就是日本人干涉。

    “再说,都是盟国了,日本就没有理由再来欺侮自己的伙伴。:”

    “中国加入协约国是可以的。但是,中国没有力量出兵欧洲呀!”

    袁世凯明白自己的国力和兵力,之所以想要参战,根本就是为了想用“盟友”的名义,从“盟友”那骗点东西,对于打仗,还是免了。

    袁世凯的问题只让朱尔典摇摇头。

    “出兵不出兵,是无所谓的,只要中国人在精神上和物资上尽可能支持我们,就可以被认为尽了盟国的义务。”

    事实上,在中国参战的问题上,伦敦一开始并不反对,后来之所以反对,全是因为意图染指中胶澳与中国的日本强烈反对中国参战,而为了促成日本参战,才有了伦敦反对中国参战,在将“中国地方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