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章 可能的变局(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任的总督府长史?”

    原本只是在一旁静静倾听的钟繇,突然惊讶的叫出声来!“自张昭长史升为总督府别驾之后,江南总督就特别提议·让年纪尚轻的长绪,接替了总督府长史之位!

    他果然是有大才之人,只是听说他当初是刘繇州牧的部下,随着扬州一起降伏过来的。却怎么也想不到,他当年居然也曾在孔先生手下做过功曹呢!

    啧啧!看来孔先生这北海之地,还真是人才济济啊!孙邵啊,居然是他!”

    自从得知蔡琰来了金陵之后,钟繇就毫不避嫌的时常到总督府求见蔡琰。以求研习蔡家的飞白书。钟繇却是众臣之中与总督府关系最亲近的大臣。

    他认识总督府长史孙邵那也没什么可奇怪的。钟繇对书法近似痴狂的着迷态度·这是朝廷上下早已都了解之事。

    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三代传人。据说蔡邕的书法学自神人·而后传与崔瑗及女儿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他擅长书写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写得最好的还是楷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是我们学习书法入古出新难得的法帖。

    钟繇在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儿子。他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

    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

    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中,竟忘记了回来。

    这说明了钟繇的书法艺术确实是自己勤学苦练的结果。数十年的苦练,使得钟繇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大家。

    他与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他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等,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其是楷书。

    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体,对汉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时钟繇的一声惊呼·让献帝与其他人都是大吃了一惊。总督府长史,那地位何等高贵。长史相对于总督府,那简直等同于一国的丞相之职。

    可是谁会想到,这样重要的人才,居然也出身于眼前这个有些落魄的孔夫子属下。

    太仆韩融激动的连苍白的胡须都开始颤抖起来。有些艰难的开口道:“孔文举,你所言可是真实!可莫要犯下欺君之罪,毁了你孔氏传承数百年的清贤之名啊!”

    众人都是一头,若是说一个骑都尉出身低下,还情有可原。但总督府长史这样的人才也会被孔融白白的放走,那实在是有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之前孔融对众人声称孙邵有着廊庙之才,证明孔融是认可了孙邵的才能的。

    可是这样的人才他没有留住,如今却投入了江南军。并成了一位高高在上的江南长史,总揽天下大半的民生要务。究竟是孙策用人的本事太好,还是眼前这个志气高昂的孔融太过无能呢?

    看着众人满脸的异样,孔融却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想来想去,一时却有些想不明白干脆抛出了自己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张底牌。

    “皇上,诸位上官可曾听说过当年忠义仁孝的东莱太史慈?当年太史子义流亡江湖之时,臣下曾派专人对他寡居的老母亲照顾有加,故而与臣下颇有些故人之情。

    臣下听那是仪说,子义如今在江南军中已经位居辅国将军。与江南总督孙策分掌江南军的一部铁骑。江南军共有一万余骑,他就独掌了五千骑。

    在江南军中,他是除去孙策与周瑜两位主将之外。唯一掌握着常备军的大将,据说就算是当年跟随着孙策之父老将们手中也都没有现成的兵力。

    可见他在江南军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当年臣下就知道子义是大将之才,如今果然出息了。只是可惜当年我北海城小兵弱,根本留不住子义这样的大才啊!”

    说到这里孔融是一脸的懊悔。心中抱怨:“如若当初就留下了子义,北海又怎么会失陷。被袁谭那得志的小人所夺取,偏偏武安国又被吕布断去了手上筋脉再不能出征。

    北海无大将,我孔融连自己的妻子爱女都保全不下啊!唉,也不知她们落在了袁谭那小畜生手中,情况如何了!唉,听说那袁家小子品性并不算好啊!”

    想到这里,孔融只感觉自己的心中,突然莫名的伤痛了起来。妻女可以预见的悲惨下场,加之他自己如今的漂泊无依让这个刚刚还意气风发的朝廷救星突然有了想哭的念头。

    但是突然听到江南军三巨头的太史慈也有可能被孔融说降。这样惊心魂魄的消息,让献帝君臣都陷入了狂喜之中根本没有人注意到孔融的突然转变的脸色。

    “太史慈,太史子义!听说他当年还做过如今的益州牧刘繇大人的属下。若是能得他相助,只怕拿下江南军根本就不在话下了。他手中可是掌握着一半的江南军铁骑啊!”

    当初太史慈做为张的接应力量,赶到洛阳迎接献帝之时,是与献帝君臣都见过面的。而且一眼就看中英勇雄壮的太史慈的献帝,当场就想要用高官厚禄的封赏将太史慈拉拢到自己属下。

    但结果却被太史慈毫不犹豫的拒绝了。献帝事后,对太史慈的叛逆很是暴跳如雷的发作了一番。只不过后来经过了董承等人劝解,献帝才终于明白了一些。

    一来,双方初见,彼此之间并不熟识。二来,太史慈对朝廷的空头支票般的封赏,也有些不屑一顾。他一江南军的大将,为了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的奖赏。

    就去背叛江南军,那样的代价未免太大。拒绝献帝的封官,那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了。

    这一刻孔融抱怨般的话语,却让献帝等人对这个丢失了属地,还抛弃了妻女的北海相,升起了一种同病相怜之心。

    “非是孔文举无能,只是因为那北海与当今的朝廷一样,都是留不住人才的弱势团体啊!”

    众人也终于明白过来。北海的确是出人才之地,不论是文人还是武士,多有大才之辈。只不过当今之世,真正有才能之人,又怎么肯让自己的惊世才能埋没在一县之地。

    同样的,太史慈等有眼光的人,也不会在朝廷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一块的时候去投效皇上。难道跟着皇帝一起,在整个大汉属地,四处被那些军阀,如丧家之犬般的追杀,而只能陪着皇上逃难吗?

    但如今却是不同,朝廷已经完全稳定下来。加上有孔融这个前主公的引荐,献帝只要许诺下相应合适的官位,就极有可能将这些重要的人才,都从江南军中拉拢过来。

    他们当初能抛弃北海投靠到其他势力,最后再加入江南军,已经是变节了多次。那么这回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再让他们改变一次阵营,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一刻,欣喜而且信心十足的献帝君臣都相信,不论是谁,每个人都有相应的代价。只要朝廷舍得付出,看起来再忠贞的臣属也会有变化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