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九) 可以预见的开始(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力不俗的日本意外被放到这一档次。最后一个档次就是任人宰割的巴尔干小国、德国扶持起来的比利时卢森堡等傀儡政权。

    无数次争吵和动武后,1918年4月。和约被缔结。

    《阿姆斯特丹和约》第一条原则就是约定所有参战国相互之间不存在战胜或者战败的关系,不过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列强们理所当然地忘遗忘了这一点。

    根据《阿姆斯特丹和约》,德国获得的战争红利相当丰厚。

    德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回了被日本人占据的胶州湾以及太平洋附属殖民地,并且在法理上巩固了包括新普鲁士、设德兰群岛在内的新领土,并且在北非获得了一块战略意义重大的殖民地——摩洛哥。

    除此之外,德国还从法国人手中获得了法属印度支那的越南,还未等欢天喜地的德国人将越南捂热,这块飞地就被艾伯特和王海蒂一分为二,相对比较富饶的南越被转手让给了丹麦人以换取冰岛。

    至此,皇家海军对德国的天然地理优势全部丧尽。

    对于地理优势的丧失,英国人并非没有想过对策,不过他们国际化设德兰群岛的企图失败了。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只能用波斯湾的阿曼换取德国人手中的一些奥克尼群岛附属岛屿。

    法国和英国的退让并非没有回报,至少德国从沦陷的法国北部地区撤军了——这些地区将成为北部非军事区,法国和德国只会在这一地区派遣少量军事督察员;战略价值愈发突出的奥克尼群岛也被完整地还了回来了,大洋舰队也承诺不再劳师动众支持爱尔兰暴动。

    但是德国未必就是阿姆斯特丹和谈最大的赢家。

    复国的波兰不仅一跃成为欧洲第四大强国,还趁着奥匈帝国解体的机会,获得柏约组织老二的地位。

    同样的道理,法国和英国看似出卖了大量的利益,但未必就是真正的输家。

    法国人看似割让了不少土地,但是那些只是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型帝国主义国家,法国人只要保全了本土和金融家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英国人同样丢失了不少战略要地,但是只要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新加坡和南非还在,香港没有沉没,印度完好无存,英国人就不算输掉了裤衩。

    真正在阿姆斯特丹和会中一败涂地的就只有第三档次和第四档次国家。不胜不败的第一、第二档次列强急需转嫁损失,当这些列强联合起来欺负人,即便是所谓的第三世界加起来也无法抵抗。

    日本的战争红利被极大地抵消了,胶州湾和德属太平洋殖民地被还了回去,墨迹未干的二十一条被取消,就连日本固有地盘——中国东北都被王海蒂老话重提的“门户开放”打破。

    巴尔干半岛也是重灾区,奥、匈、意、奥斯曼四国瓜分了这块战略要地,除此之外,比利时卢森堡也被正式并入德国。

    1918年4月,德国外交部长屈尔曼拿着《阿姆斯特丹和约》兴冲冲地回到柏林,在医院的病房中弈棋的王海蒂和提尔皮茨看着报纸头版头条上的《阿姆斯特丹和约》,不约而同地发出冷哼声。

    “不过是暂时的休战罢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