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痕迹(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到一段预先录制的语音,但即便再怎样好奇,也决不能冒险。

    身为一介中学生,方然自问没有侵入电信运营商网络、刺探用户数据的能力,却不代表其他人也做不到。

    语音信息,可能只是一个幌子,如果被定位到具体的地址,再结合侵入文特尔住所时可能泄露的讯息,被定位也只是一个时间、和技术的问题,

    网络上的黑客组织,政-府机构,实力深不可测,方然有起码的认识。

    于是他一边继续“国际商用机器”的兼职,一边读书,暂时终止了在网络上刺探。

    为什么这样小心呢,一下子说不上来,方然也不清楚自己谨小慎微的动机,但他的确认为,“匿名者”在系统里留言,这行为的动机十分可疑。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寻永生,并不需要什么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活着,永不下车,放在今天的世界,绝大多数人听后只会付之一笑,压根不会认真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人群中的极少数,那些或许抱有类似想法的个体,即使相互碰见了又能怎么样呢。

    至多是点点头,“恩,所见略同”,然后就各自赶路,按自己的理解去追寻那一线渺茫至极的希望。

    即便萍水相逢,也注定会陌路,寻找同类根本就没有意义。

    探索永生不死的奥秘,毕竟还不是一个主流社会认可、甚至根本没有严肃考虑过的领域。

    普罗大众对生命的追求,还仅限于“长寿”,这方面的研究浩如烟海,但倘若有哪一个人,哪一个机构,宣称要探索“永生”,收获的也只会是嘲笑。

    但“匿名者”却留下了讯息,那么,他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呢。

    世界上的事,不论大小,倘若某人主动做了什么,必定就应该有其人的好处。

    留下联系讯息,对“匿名者”有什么好处,不太可能是与志同道合者一起研究永生的奥秘,那么,难道会还有其他的收获么。

    想不明白,但,总觉得情形不太对劲;

    似乎有什么危险,蛰伏其中。

    天生带有一种警觉的潜意识,方然把留言的事放一边,虽然这样做之后,他还难免会心神不宁。

    为什么会下意识的对此保持戒备呢,照理说,对之前的网络入侵,方然自认做的比较“干净”,而且他一共也没有截取“人类长寿有限公司”的多少材料,更谈不上有价值的商业数据。

    这样的情形,除非联-邦政府兴师动众,一般还揪不到自己头上。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匿名者”主动留言,让看到这一讯息的侵入者联系他,这种事,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都不见得会产生什么额外的益处。

    但他还是做了,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所处,这很可能对“匿名者”本身好处。

    一次没有收益的零和博弈,其中一方主动发起,最大的可能是……

    另一方受损,“匿名者”却会受益。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