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陪葬(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哪怕只是样本中的一小部分,这还是很诡异。

    表面上,生物的衰老,死亡,以认为是其遭遇的环境杀伤了身体,意外,感染,有毒物质的积累,凡此种种,终于超越了DNA持有的修复能力,于是新陈代谢崩溃,最终迎来死亡的宿命。

    这种理解,比医学视角进了一步,方然却觉得挺肤浅,并未触及实质。

    身体的死亡,和细胞层面的端粒磨损殆尽、直至凋亡,性质完全不一样,更像是某种维护机构的长期怠工,一系列损伤和失误的积累所致。

    这种积累,原本并不是必然的,一具年轻的身体和年迈的身体,差别究竟在哪里呢:

    外表并无关紧要,本质上,无非是染色体端粒的磨损程度,但,端粒酶的修复过程,方然烂熟于心,如此简洁而高效的生化过程,盖亚的生命形态早在几十亿年前就已掌握,然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DNA,却未将其演练娴熟,仅仅是吝啬的将其应用在生殖细胞等极少数的场合中。

    这一“决策”,毫无疑问是无意识的,透露的本质,却让方然战栗。

    他渐渐的意识到,人,身体的衰亡,并不是DNA力有不逮的无可奈何,而是自导自演的悲喜剧;

    一场谋杀。

    DNA,染色体,掌控身体的遗传密码,究竟有没有能力维持一个人的永生不死,让身体永远维持下去呢。

    这种问题,恰如询问一台电脑,硬件能否支持一个永不宕机的操作系统,答案,显然是“能”,这是基于逻辑的推断,即便到目前为止,人类根本就没编写出永不宕机的操作系统,但原则上,倘若忽略硬件引发的故障,这样的系统,是可以存在的,不管其结构是如何复杂而精妙,都不会超出计算机外存储器的限制,原则上的确可以有。

    永不下车,这种事,哪怕人类目前的DNA无动于衷,盖亚的原始生命,那些曾永生不死的存在,也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它并不是做不到,而是,根本就没打算做。

    遗传密码的最终动机,是在演化中胜出,一切的一切,都为之服务;

    这至高的指导原则,不仅具现于一个个小小的细胞,推广到五十万亿个细胞的身体,也仍然适用,出于某种“考虑”,完全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之下,DNA会怎么做,不仅维持庞大身体的新陈代谢,还会感知到时间的流逝,逐渐怠工,直至放弃陷入混乱的宿主,把繁衍的任务,交给植入了拷贝的新一代容器。

    但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盖亚里一切的生命形态,都被这样的DNA所把持,所控制,一旦大限将至,不管碰到什么情况,这无辜的身体都会被无情抛弃,掉进死亡的深渊。

    维持身体,持续的繁衍,制造更多容器,难道就不可以吗,这种生存策略的问题在哪里;

    为什么时候一到,DNA,就要容器去死呢。

    他完全想不通。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