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〇章 劣势(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用自动化、智能化系统,来进行战争机器的信息传输,而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动向,是借助人工智能之力,辅助人类指挥官进行战争的分析与决策,进而,在某些特定条件、特定场合下,逐步代替人类来进行战术、战役乃至战略层面的决策。

    这种替代,一开始,人工智能必定以辅助者的身份出现。

    好比盘旋在联邦天空的预警机,这样的空中探测、指挥平台,一般会配备若干名空勤人员,根据雷达显示屏的讯息来分析空情,为一线作战平台提供空情保障和战术规划,有时候还会直接插手、引导战斗机飞行员接敌,或者执行一些需要复杂指令的任务,同时,这些空勤人员还负责承接上级的命令。

    这样的一套作战指挥体系,在人工智能介入后,首先,不过是对空情讯息进行汇总。

    类似的功能,早在二三十年前的E系列预警机上,就已经有初步的实现,但是后来,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的飞速演进,AI能够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联邦军工的最新进展,AI已经可以为预警机上的指挥人员提供完善的战术方案,在计算机提供的策略面前,人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凭经验、或者直觉,进行决策。

    这种决策,且不论所谓“经验”、“直觉”是否比AI的计算更靠谱,单论“决策”的概念,也不再是殚精竭虑的找对策;

    而是从AI给出的几个作战方案里,选择一个看上去最佳的,仅此而已。

    战术层面的空中对抗,场面火爆,规则和变量却相对比较简单,容易被AI所掌控。

    按照目前的趋势,可想而知,从联邦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层一级级向下,人工智能的参与度,将越来越高,强大计算分析能力加持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基础上的决策力之提升,早晚会胜过人的思维,全面接管战争的各个层面。

    再考虑计算机的信息获取,网络接入,天生远胜过人类,又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从遍布世界的互联网络,覆盖战场的信息体系中获取讯息,对计算机而言,并不需要人类才使用的显示、播放设备,而是高速率的直连,这种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只会越来越大。

    即便人类动用一些非常规的技术手段,譬如芯片植入、人机融合,受限于碳基平台的基础条件,也没可能与AI正面抗衡。

    对暴力体系的趋势把握,AI的渗透,就是这样自底向上、和自上而下的同时进行。

    未来的某一天,或迟或早,这两方面们的渗透将在战争机器的某一层面相遇,继而融合为一体;

    到那时,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将微不足道。

    战争仍然会存在,但自始至终,或许,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就只剩下了这一个:

    面对人工智能整合、分析、规划出的庞大方案,权衡利弊,决定这场战争究竟要不要打。

    如果要打,又要执行哪一个具体的方案。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