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九章 紧迫(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出全新品种的生物。

    不需要自己造“积木”、即基因片段,研究者便可专注于基因的排列组合,或者特定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这极大节约了时间。

    从“永生不灭”的定义上讲,要实现永生,不能单凭盖亚生物圈这一庞大基因库的存货,事关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基因片段,都需要重写,而编写和测试这些新片段的功能如何,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工作。

    但不管怎样,这种事,以人类的生命科学研发水平,还勉强可以期待。

    可是与“从零开始”相比,改造现有的人、使其得以永生,则是另一个差异极大、更难解决的难题;

    而这才是方然真正需要的。

    西历1478年春,临近毕业,短暂得闲的方然,内心的紧迫感却在加剧。

    二三十年里,窥破碳基生命的永生奥秘,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这样的研究速度都很难横加置喙,但是对方然而言,却仍嫌太慢。

    解决这一问题后,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存者身上,所需的研发时间很可能会更长,甚至,会长到让等待者无法接受的地步。

    改造现有的人,使其永生,这样做的难度远高于创造一个新的永生者,个中道理,随便想想也不难明白。

    譬如城市建设,和扩建新城区相比,改造旧城区的麻烦显然会多得多。

    新城区的占地,眼下还是荒野、或者耕地,对城市规划者而言就是一张白纸,设计与施工的掣肘都很少;而人口与建筑密集的旧城区,除非彻底推平重建,否则,就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更加费时费力。

    城市建设,对年久的旧城区,还有彻底铲平这一种选择。

    但是对活生生的人,即便有永生之术,要在维持躯体新陈代谢、保证意识活动连续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一具永生不灭的躯体,难度简直就高得无法想象。

    当今时代,细胞层面的dna编辑,已经是一种寻常的生化操作。

    但要改变一具躯体的基因,将其五十万亿个细胞的dna尽数编辑完毕,就完全是不可思议。

    再甚至于,在进行这五十万亿规模的dna编辑(乃至替换)时,还要维持躯体的新陈代谢,保证栖居其中的意识持续存在,这简直就是一种妄想。

    全身基因替换,哪怕最荒诞的幻想作品里,也未见得会出现这样一幅场面。

    但倘若没办法这样做,那么,历尽艰难、得到永生不死之术,对追寻永生者的意义又是什么;

    永生,不管本身多神奇,又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任何渴望着它、憧憬着它的追寻者,总归是抱着要让自己永生不死的执念,而非钻研科学、探求真理之类的念头,才去拼命努力的,难道不是吗。

    假如,仅仅是假如,永生不死的奥秘明天就会大白于天下,却仅能用于新生者,而已经降临在这世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无法从中受益;

    那么这样的永生,和根本没有永生,又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意义呢。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