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〇章 培训(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个时髦的词,普通民众却仍感到神秘。

    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一旦某种设备、系统乃至体系,被冠以“人工智能”的头衔,仿佛就具备了某种灵魂,至少是“活的能力”,可以用来解决从算命到续命的凡此种种、所有这些传统计算机系统无望解决的难题。

    事实上,所谓人工智能,顾名思义就可以看得明白,不过是对“智能”的模仿。

    认识,分析与改造客观世界,这种事,在现代计算机与分析理论出现之前,一直是人类才能做到的事。

    即便在计算机出现之后,传统的运作,大致基于人类文明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数学知识,采用“测度建模运算解释”的流程,来解决难题。

    这种思路,本质上与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很相似,但在具体的手段上,计算机的策略,却和人脑的意识活动大不一样,再怎样算力强大的计算机,对正在计算并尝试解决的问题,也并不具备人所具有的全局观和洞察力,对要面对的局面,除数据外,根本上并一无所知。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计算机仍然能解决一些问题,往往还是人类无能为力的复杂问题,也无法证明其有“智慧”或“意识”。

    而是编写计算机程序的专家们,在借助其远胜过人的强大算力,发挥自己的超卓智慧。

    计算机解决的问题,根本上讲,都是人类原则上已经解决、只不过因为时间、资源的缘故而无法实践的老一套。

    譬如“四色定理”,“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对人而言,随便涂几张地图,再稍微思考下,便不难凭借直觉意识到这一猜想的正确性(直觉未必正确,但这次是对的)。

    然而多少年来,虽然数学家们早就解析过“四色定理”,认识到其证明等价于“平面上不存在两条相交却没有交点的直线”,却一直没得出严谨的证明。

    要证明四色猜想,和数学界的很多著名猜想不一样,一眼望去,并没有极高深的理论峭壁,很多数学家也逐渐窥见了解谜的钥匙,但是,这些钥匙要么暂不合用,要么就是需要庞大到不切实际的时间精力。

    直到西历1410年,联邦的两位数学家在伊利诺伊大学利用计算机验证,花费1200小时验证了超过10,000,000,000张地图,结果没有找到反例.

    据此,学术界(并不一致地)认为四色定理被证明,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探索。

    对计算机给出的证明,作为外行,方然并无资格、也无意愿去妄加评论,但他的确注意到,在1410年的证明之后,联邦乃至世界范围内有许多人并不认可这一结论,民间数学爱好者、当然也包括大量“民科”仍然尝试寻找四色定理的逻辑证明。

    长期以来,不断有人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证明,却都经不起推敲。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