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〇章 胜负(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生产部门已完成深度调整,作战平台的产能爬坡至历史最高点,东、西两海岸线的船厂,以每周一艘重型航空母舰的速度在大造战舰,航空工业的无人战机产量则超过了每周一千架。

    规模庞大的联邦战争机器,在大战爆发后,屡次激战而遭遇沉重损失,但在大后方源源不断的平台与物资补给下,总编制仍膨胀到两千万之众。

    自然,这里的两千万编制,活人所占的比重还不到千分之一,99.96%都是机器。

    从无人战斗机到武装机器人,凭借过去若干年来的积累,完成度接近75%的apos体系逐渐发挥出强大实力,从资源采掘到战场指挥的若干环节都从中受益,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按nemesis估算,联邦武装力量的战力就提升了三倍多。

    进一步估算,如果将战略核武器排除在外,联邦与西大陆列强的战力之比已达2.7:1。

    实力对比之悬殊,用不着ai,但凡对现代战争形势有所认识的人,也能看得出联邦一方已稳操胜券。

    战争之胜负,在今天这一个时代,已几乎无关于人口,道义,勇气与正义。

    而是彼此死斗的双方,谁的生产体系更坚韧、更庞大,谁手中的科技更高一筹,谁牢牢把持的资源更丰厚。

    科技与资源,两者叠加在一起,就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与动力能源,继而,获得强大的算力,最终将所有这一切整合成战争机器,组织起一支悍不畏死、不辞辛劳、绝对忠诚而永远警惕的机器大军。

    在这样一个时代,战争的结局,早在爆发前就已注定。

    正是对这一点了如指掌,联邦与尤洛浦,才会放任西大陆与中大陆的对手,一步步走向必然对外扩张的束棒斧主义。

    时至今日,战争进行两年有余,在联邦与尤洛浦的两面夹击、围堵之下,列强与沙罗一方的战略态势在持续恶化,直观的表现,是战场失利,根本原因则是在联邦的海上包围、封锁之下,难以获得足够多的战略资源。

    西大陆与中大陆,一眼望去,机器广袤而资源丰富,列强与沙罗似不应感到资源匮乏。

    但是与海空力量独步天下、事实上掌控盖亚四海的联邦相比,列强、沙罗的困局,一方面在于无法从海外获得自身紧缺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背负广阔大陆上的几十亿人口,哪怕消耗巨大,也始终无法实现兵力上的均势。

    西大陆列强,与中大陆的沙罗,开战后一直在四面扩张,尽可能用广大占领区来弥补海上交通断绝的劣势。

    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自然而然的,其所背负的人口拖累也越来越重。

    自身的庞大人口,再加被占领诸国的大量难民,倘若只从战争胜负的角度考量,灭绝是一种最简单的策略。

    但一方面列强生产体系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仍需要相当数量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彻底消灭平民阶层会让人口更替无以为继,这些都是掣肘。

    故,至少在彻底失败前,列强并无法像在星港战役中那样,直接将平民抹掉。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