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九章 经费(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基石。

    在这之上,重点领域是“基础物理”、“宇宙物理”、“计算与信息”、“量子力学”等围绕数学、物理学的若干学科。

    更上一层的领域,是“应用物理”、“天体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医学”、“算法与运筹”等自然学科,以及专注于整理发掘的“人文艺术”。

    再往上,则是与“全产机”体系紧密结合的偏应用类领域,细分为若干工程门类,也正是从这一层面开始,计算机与ai的组合,越来越多的接替人的工作,进而通过fscim体系将研究者的成果转化、应用到工程技术层面。

    科研体系的任务,在眼前,是为“全产机”提供技术支持。

    长远的目标,则与人类千万年来的目标一脉相承,在已有理论、条件的支撑下,尝试探寻更高远、更深奥、更本质的客观规律。

    不过更本质的客观规律,是否能找到,不仅取决于研究者的头脑、意志和运气,

    还取决于是否有适当的研究条件。

    这一限制,至少在当下的世界,并非nep大区能单独解决。

    在1491年度的研讨会上,方然就已知悉,出于nep大区的自然条件、资源蕴藏与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思维缜密的科学家们提出建议,暂时不开展诸如“可控核聚变”、“深空探测”、“高能粒子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研发地图上的盲区,方然并不乐见,但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譬如“可控核聚变”,且不谈理论上、技术上的困难,在nep大区内是否有丰富的he3等资源,单从研究、设计与实施流程分析,这一领域在可预见的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都无法实现“净产出”。

    说白了,这样一个长远或许有利、短期大量烧钱的研发方向,是决计无法承受的。

    不仅“可控核聚变”研究,在慎重评估后,甚至于人类已掌握的“可控核裂变”与核武器等技术,也被专家们评估为“不具备经济性”。

    这一点,方然起初有所怀疑,但在报告后便打消了疑虑。

    核武器,曾经高悬人类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威力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看似不言自明、却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刚刚经历过一次全面核战,对这问题,方然很有资格回答。

    从“看门狗”到通用型ai的分析,早有定论,在机器、而非人为主体的全面战争中,核武器的威力相对有限,威力与投资的比值很低,比很类常规武器的费效比都差,并不是一种值得大量装备的武器。

    核武器的威力,单看是十分巨大,但制造、存储、维护和使用的代价也大。

    其引以为傲的光辐射、冲击波、核辐射等杀伤手段,乃至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在机器人参战的大环境下,震慑力相对下降。

    出于这种考虑,在制定《中长期科研规划》时,方然只保留寥寥三所核物理研发机构。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