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一章 差异(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仅有的人才,也断然无法将所有时间精力耗费在理论研究、猜想证明上。

    浩如烟海的数学领域中,会埋伏着多少无人问津的猜想、结论、命题。

    所有这些命题,其中,必定有一些难度极高,甚至远远超越人类现有知识的存在,但因为无人关注,甚至无人发现,对其实际难度,人类根本就一无所知。

    不仅如此,从另外一个角度,哪怕对于那些流行于世、知名度极高的数学猜想,要在这些猜想被数学家证明/证伪之前,判断其难度,事实上也相当于一种“未卜先知”,根本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很多数学猜想,譬如“哥德巴赫猜想”就属于这一类,迄今为止,数学家们掌握的手段,都只能迫近、而无法将其解决。

    这意味着,要么“哥德巴赫猜想”无法被证明/证伪,要么就需要一些崭新的数学研究成果、理论,不论哪一种,今天的数学家们都无从判断,更谈不上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工作量预测,最后,只能认定其难度的下限,而无法判断其上限。

    除此之外,另有一些猜想,譬如已经被安德鲁*怀尔斯证明的“费马大定理”,在最终被证明前的若干年,就有一定的迹象显示其“很有可能被解决”。

    即便如此,作为投入进攻的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本人在一开始也必定没有十成把握。

    事实上,但凡在开始工作之前,有足以判断该猜想之难度的所谓“十成把握”,当事者立即就可以宣称自己已解决了该猜想,接下来,只要潜心完善证明过程即可,这是数学界时常出现、公认有效的做法。

    总结起来,对一个尚未解决的数学猜想,不论是否有思路,都无法准确判断其难度,这才是实际情况。

    既然是用来验证“混沌”系统的能力,难度未知的猜想,就不是一种合适的题材。

    尽管如此,阿达民提出的设想,兰伯特还是不想直接拒绝,想一想反正也没关系,就应承下来,比较随意的选择“黎曼猜想”送入二号机。

    论说起来,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黎曼猜想”,显然也不是好啃的硬骨头。

    西历1497年4月10日,“强人工智能二号机”接到外部指令,尝试解析一个已有命题,当然,以黎曼命名的该猜想,在系统的基本数据库里是已经存在的,指令要求是“尝试证明/证伪”,然后就是等待结果。

    时间,一天天过去,不论阿达民、还是研究者,都没有耐心等待太久。

    但任凭怎样运转,系统监测显示约60%的算力都被这一指令占用,直到1497年5月10日,持续运转七百多小时的“混沌”仍未给出任何结论。

    不仅如此,对“混沌”系统的当前状态,是否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还是茫然不知所以,由于“强ai”的总体架构与传统计算机体系迥异,现在也没办法知道,唯一能确定的,是一个月的时间并不足以解决“黎曼猜想”。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