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五章 物质(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登陆水星/金星”的内容,相反,一系列预研项目的动机,几乎完全围绕“全产机”体系。

    说白了,按照阿达民的设想,人类文明迈向地外空间的第一步,目标应该是“攫取能量”,在此基础上,将“全产机”升级而成的“终产机”,部署在近日轨道,从而极大提升人类文明的生产力。

    在这宏伟计划中,不光“人”几乎没有一个岗位,即便机器,也不会以登陆水星、金星为成就,而专注于如何利用水星与金星的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盖亚上当然也有,但要建立近日轨道太空城,就近取材当然会更方便一些。

    “就近取材”,这是研发机构里部分人的看法,方然却看得更远,他在文书里一针见血的指出,尝试利用水星、金星,乃至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物质,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于未来必须采用的策略。

    原因很简单,对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而言,物质,

    是永远匮乏而极宝贵的东西。

    这一点,但凡对太阳系、太空探索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思考,就不难看得到。

    “诸位,今天我特别指出这一点,正是希望你们这些人类文明的先驱者,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多么的意义重大。

    攫取水星、金星的物质,用来建设规划中的‘近日轨道太空城’,这一尝试,至少在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跨度上,并非必要,但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我们人类则必须掌握这种能力,调动太阳系内的所有物质,

    来建设我们的文明。

    ‘戴森球’,这一幻想中的概念,各位想必都不会陌生,或者其他结构、功能类似的设想实体,都是未来可能实现的。

    但,不论什么样的结构,功能,一个无法回避的基础则是‘材料’,而在太阳系内,我不说大家也清楚,即便物质密度比宇宙空间高了不知多少倍,对人类文明而言,仍然极度空旷,可资利用的物质极其匮乏。”

    阿达民的话,让在场专家们深以为然,虽然这一客观现实在以往并未引起关注,

    那也是因为旧时代的人,年华易逝,并没有在潜意识里,让自己认真思考久远未来之情境的能力。

    除非科技极大发展,甚而,突破了现有的“质能守恒定律”,否则人类在太阳系内的一切建设与创造,只能基于现有的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物质,至多再加上太阳,除此之外并无任何物质可以凭借,

    而这将是未来几千年,几万年,乃至几千万年内的一种常态。

    一旦意识到这点,便不难明白,盖亚表面的一草一木,甚至一块石头,一滴水珠,都是弥足珍贵而难以替代,甚至根本无法替代的东西。

    动用盖亚的物质资源,建设近日轨道太空城,这样做的弊端,绝不仅仅在于开采、运输与加工等领域的巨大消耗,而有些类似于“拆毁旧房,建造新房”,在得到一座新房子的同时,也会将旧房子拆毁殆尽。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