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二章 基地(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建设的目标,是能够在没有外来能源、资源支持的情况下,独立向太阳系内层空间投送载荷,进而支持近日轨道太空城的建造。

    至于具体的投送策略,发射火箭,只是一种备选项,首选的则是电磁加速器。

    电磁加速器,在航天领域并非什么新概念,早在人类使用火箭探索太空之初,受制于火箭的载荷/燃料比,就有人提出过这样一种设想。

    化学火箭,利用自身所携带的燃料,向后喷射火焰,推动箭体向前运动,这样一种推进方式,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加速燃料”上,道理十分浅显,对火箭而言却是必须承受的代价,效率自然不可能高。

    而电磁加速器,则是用近似电磁炮的设施,“静态”的加速载荷,让载荷在具有一定初始速度后离开设施,直接飞向太空。

    由于被加速的,只有载荷、没有燃料,这一推进方式的理论效率更高。

    虽然很早就有类似设想,在诸多科幻作品里,也多见描写,人类直到今天也没有实现,甚至没有展开实打实的探索。

    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将电磁加速器想象成一门电磁炮,则载荷在脱离设施后,就必然会直面大气阻碍与摩擦升温的无法逾越之难题,轻则绝热成本暴增,重则因“炮口激波”而直接让载荷解体。

    建设在盖亚表面的加速器,“炮口”不可能在大气层外(几十公里高的加速器,简直无法想象),相比于火箭发射的逐渐提速,一下子以峰值速度离开炮口的载荷,

    其承受的瞬时压力、与摩擦产热的程度,将会是科研工作者的一场噩梦。

    出于这些原因,加速器,在现阶段的盖亚表面,还没有建设并投入运行的可能。

    但是在月球表面,一方面引力效应比地球弱得多,一方面,其表面并没有大气层,这就为电磁加速器提供了理想的运行环境。

    在月球表面建造巨型电磁加速器,相当于一门巨型电磁炮,可以将载荷直接“打”进太空,而无需担心炮口激波、摩擦烧蚀等问题,唯一的门槛在于,月球表面现阶段并无任何能源可以利用。

    所以,在动工建设第一座电磁加速器前,人类仍需依赖化学火箭。

    没有能源,就用不了电磁加速器,没有电磁加速器,就没办法建设近日轨道能源设施,而没有近日轨道换能器,就没办法获得廉价而充裕的能源,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死循环。

    当然,在阿达民眼中,这倒根本不是什么死结,盖亚净土研发机构的白大褂们也早有对策,在可控核聚变遥遥无期的现实下,人类,总归需要从太阳获得源源不竭的能量,为此而建立近日轨道设施,也是必然的环节。

    那么结论就很简单:

    从盖亚表面,向月球输送能量这一条路。

    月球,距离盖亚三十八万公里的卫星,自身能源基础很浅薄,不仅没有化石燃料,也没有地热、潮汐、水力与风这些能量来源。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