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章 内禀(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断言却因“全产机”体系的发展,与文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极大提升,而成为了历史。

    西历1562年,盖亚表面的地壳,宏观工程的完成度已接近60%,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在各大陆板块交界、及地壳薄弱地带展开。

    几百米高的巨型机械,协同运作,将动辄以公里计的巨型构件安装到位,工程机器人来往穿梭,开掘岩层,暴露地壳断裂带,一根根无弱点钢索埋置到位,就近建造的庞大如山之换能设施,周身昼夜闪耀着焊接的花火。

    所有这一切,目的,十分直白:

    人类,要用自己的力量,给盖亚套上笼头、将其彻底降服。

    剧烈的地壳运动——地震,基本上,是“漂浮”在上地幔顶层的薄壳结构,因地幔流动而积聚应力的集中释放。

    而火山,则是地壳薄弱点,因上地幔流动而偶然破裂、熔岩上涌并喷发。

    不论哪一种灾害,根源,都在盖亚内部的液态地幔。

    将地幔完全冷却、丧失流动性,看起来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但,对盖亚造成的影响,尚难以估量,担当阿达民时的方然,也没有批准如此激进的方案,而是设法在地壳边界以薄弱位置,对症处理。

    首先,在板块交界处,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勘探,摸清地壳及下方的地幔流动情况,后者目前还有一些困难、更多依赖建模预测。

    方案制定完毕后,现场施工,针对地壳的受力情况,进行广泛的结构补强,使用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索与液力调节模组等装置,将原本逐渐集中于一线的地壳应力,分散在广大范围内。

    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与地幔流动,直接原因则是这种流动对地壳施加的力,会逐渐造成地壳薄弱带的形变,

    应力传递的能量,逐渐转变为地壳的弹性形变。

    这种能量,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一下子通过底层断裂、错位等方式,释放出来,

    就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对策很简单,哪里的地壳薄弱、就采取措施将其补强。

    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复杂性,简单的补强措施,无非是将断裂带“迁移”到强化区域的边界,但是对人类而言,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可以接受,毕竟净土的目标,并不是让地震在盖亚表面绝迹,

    而是避免让其影响到人类世界。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盘古”驱策的庞大工程力量,在盖亚表面的几十条、总计长度超过四万公里的地壳薄弱带,大举施工,杜绝所有接近封闭城、保留地的地震隐患。

    具体的施工方式,多种多样,贯穿地下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钢索阵列,是比较简单的做法,至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还采用预置到地下数千米处的巨型液压撑杆,来保持两侧地壳的微妙应力平衡。

    这种手段,即便哪一天失效而诱发地震,震级也很低,并不会造成多大的麻烦……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