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平众议,纳采(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公,渠帅也不会答应。”

    杨妙真没有多说话,面无表情地听着。虽然不算是牺牲个人为大家着想,但却让众人这样以为。

    “渠帅苦心,我等岂能不知。”阎通起立拱手,说道:“说起来,孟将军的安置办法也算优厚了。愿为民则赏地建屋,愿为兵者也与红巾军同等待遇。末将愿听从号令,不使渠帅为难。”

    王仙有些犹豫,但主帅、副帅和军师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说辞,阎通也表了态,他也不好作梗,便起身表示服从之意。

    形势比人强,王敏的一番剖析确实很实在,成亲合军似乎是现在唯一的选择。

    所以,在阎通和王仙的带头示范下,其他人也纷纷表示听令服从。

    散会已毕,杨妙真回到住处,聘礼林林总总,已经摆了一屋子。

    当看到那面梳妆镜时,杨妙真十分惊讶,她可是知道这宝物的价值的。惊讶之余,她也为孟九成的心意而感动。

    说起来,杨妙真既然同意了亲事,合军便只剩下了说服众将。她自然是没有什么可争的,可也希望孟九成能善待她的老部下。

    同时,孟九成也与她谈过目前的形势。杨妙真知道战事已离之不远,也想尽快解决合军之事,共同对敌。

    那晚发誓明心之后,孟九成把杨妙真邀来书房,还把王敏也请来。就根据地的总体情况,以及将来的发展设想,与二人谈到了深夜。

    之前虽然看过一些,听到一些,杨妙真和王敏对红巾军,乃至根据地,也是管中窥豹。

    尽管还是感到惊讶和钦佩,但全面了解之后,二人的感觉就变成了震撼。

    经营的巩固程度,蕴含的潜力之大,筹谋的长远细致,就是比全盛时称王建制的杨安儿,也要超出很多。

    杨妙真和王敏这才明白红巾军看似数量不算太多,但实力和潜力巨大。如果象红袄军那样放开招兵,十几万人马也会很快扩充起来。

    经此一番长谈,杨妙真和王敏都清楚,合军是最好的选择。而要使两军精诚团结,少生嫌隙,杨妙真与孟九成的亲事,则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所以,面对众将的质疑和微词,杨妙真选择为孟九成说话,王敏也极力附和,便是要促成这关系到个人和军队前途的大事。

    暂时压下众将心中的疑虑,杨妙真便把红巾军的诸项军法律例晓谕全军,并加强充实了军法部门。

    同时,杨妙真也接受了孟九成的建议,将安置办法公之于众。并采取自愿的原则,当兵或为民,由将士们自己选择。

    当然,对孟九成的遣媒下聘,杨妙真也做出了回应——同意。

    古代婚礼一般的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步。但在宋朝的时候只保留了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个程序。

    纳采仪式一过,便是纳吉,又称“过大贴”、“换鸾书”,也称为“通书”,实际上就相当于后世的订婚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