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近忧,远虑(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时间,需要作很大的努力。

    诸事商议已毕,孟九成把刘佑送出去,方才回屋。独自坐在桌案前,他收起那副自信沉稳的神情,摇头苦笑不已。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钱粮既是扩张的资本,也是桎棝发展的枷锁。就算把官僚机构精简到最小,用土地充军饷,但粮食呢,却一直是令孟九成感到头痛的事情。

    如果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那还好说,可战事一个接着一个,就必须维持一支数目众多的军队。

    给军队供应粮食,又不能象对老百姓那样,有点米,再掺着蔬菜,饿不着就行。

    所以,尽管有软妹系统的帮助,有镜子、香皂等的收入,现在的财政和后勤依然有些紧张。

    而且,现在孟九成的身份有些尴尬,说得好听是一方霸主,说得难听就是占地称雄的贼寇。

    没有叫得响、站得住的身份,孟九成想用高官厚禄笼络,或者用“施恩德,赐民爵”来敛财,也是难以奏效。

    “施恩德,赐民爵”是汉朝曾经实行过的政策,到了西汉时,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赐爵,即国有喜庆、大捷等,都可以赐百姓爵;另一种是鬻爵,便是逢财政困难的年度或者内外用兵筹措军费时,则募民以钱、粮食、奴隶入官府,可换取爵位。

    因为获得爵位的人,可以获得封邑(高等级爵)、免除部分或全部赋税徭役、减刑、优先担任官职等。

    所以,人民多买爵位以逃避赋税徭役。到后来,朝廷又往往以各种理由征发有爵位的人并加以种种其他负担以代替赋税徭役。渐渐的,民爵也就无人再买,也不再为人所重。

    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民爵也是如此。孟九成认为可以给有功于国家的平民一个荣誉头衔,并且享受一定的特殊待遇,以为彰显。

    但如果给予的特权太大,则又会产生负面效果,产生新的不公平。

    因此,孟九成虽然不能用加设民爵来敛财,也只是觉得稍有遗憾而已。

    如果象杨安儿那样“称王建制”,自然可以解决这个名义问题。但所失要大于所得,孟九成已经想得很明白。

    首先是树大招风,不仅吸引金军的仇恨,且与其他义军也容易产生隔阂,导致被孤立;

    其次是可能失去南宋的支持,南宋对类似义军这样的部队,一直以来的政策都是矛盾的。既想利用,又担心其坐大。孟九成称王,则必然引起南宋的疑惧。

    所以,孟九成采取的策略便是低调,换句话说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急于称王是历代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通病,只有少数头脑冷静的人是例外。

    秦末时,陈胜不听张耳、陈余忠言,过早称王,导致内部分裂,将领不服从命令,被秦军各个击破。

    元末时,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也纷纷称王建立自己的政权,纷纷败于富有远见的“缓称王”的朱八八。

    再看眼前,先有杨安儿“称王建制”被金军所败,后又有郝定自立为帝,也是很快败亡。

    这些教训太多太多,如果孟九成还不吸取,那他可真是枉为穿越者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