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挣扎(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水清理着缝隙里还残留的非常少的一点泥渣,动作间躺在台上的香炉残体慢慢渗出了一层淡淡的蓝色水雾。

    这团雾气小而不规则,扭动着变幻着形状,过了好一会儿颜色渐渐加深,空气里好像有无声的啵的声音响起,蓝雾两侧靠近上方的地方伸出来两只细细的白色小棍,随后下方也伸出两个小棍,慢慢拉伸着,长出一寸左右长的五个指头脚头。

    就在两个手中间鼓起一团往上顶,形成一个小红圆的时候,这团眼看着要变幻的蓝雾撑不住似的,白色的手脚变成黑色,哗的散成一摊碎片浮在空中,形状就像个缩小版的香炉,连碎片块数大小都一模一样,只是这些碎片在空中被一层黑腻腻看着让人极为不舒服的黑雾包裹着,像是正在被黑雾侵蚀,忍受不了的不停微微颤抖。

    何洛抬头看了看四周,没人注意到这里,就算注意了,一般的人也看不到这样的奇景。

    他无的在心底叹息一声:阴秽之重,若不消除,便是本体香炉修复好,卖出去,接手的人或早或晚都会被这炉子上的阴秽气息侵蚀感染。若是体弱的人接触了,这样的长年久月不见阳光只见黑暗并尸气蕴养而成的阴秽才真叫如鱼得了水,不把人生机缠蚀个干净绝不罢休。

    怎么办?

    是装作视而不见呢?还是出手拔除?

    若是出手,就要动用师门秘术除岁之法了。

    值得动用这个法术吗?

    师门秘技不能轻示于人知晓,可难道眼睁睁看着这物件卖出去后慢慢蚕蚀他人性命,就是不违师门门规吗?

    何洛犹豫着,脑子里浮现师门的门规来。

    “为我帛派门人者,当仁、义、善、信,德,医世人,医万物,远邪恶,远杀戮。为我帛派门者,不可滥用一身所学,不可轻示人前,不可滥杀无辜残害万灵;为我帛派门者,不可贪权势,图富贵,顺其自然……”

    ……若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到时害了人,袖手旁观的自己难道就不是帮凶?

    明明能伸出手相助一把,却只求自保装作看不见,就真的对得住“仁、义、善、信、德,医世人,医万物,远邪恶,远杀戮”这条规矩?

    可这是在省城,江湖广大,江湖人无处不在,只要一个不慎暴露出身怀秘技,就会给师门惹来祸事。

    便是这关大先生仁善,但看万大老板,表里不一着,哪个知道关大先生也是不是那样?是不是也应该要提防些个的好。

    何洛心头沉沉,旁的人看去,却只看到他低头仔细清洗着文物残片,锁起的眉头怕是因为缝里那极细的泥土难以清除而至,全然看不到他旁边桌上的炉子的古怪景象,也就更加无从知晓这位年轻的修复师哪里是在为炉子的垃圾犯愁,而是在师门秘术的动用与不动用之间挣扎。

    ************************************

    火光:指瓷器的釉光光泽度。

    埋藏于地下或洞穴窑藏的器物,因遭到环境物质的侵蚀也有不同程度的失光现象。一般来讲年深月久光泽差异就越大。如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类器物的釉面上好象罩有一层极薄的透明膜,光线照射其上会产生一定的色散现象,给人一种彩虹光的感觉。这种现象被通常们称为“哈蜊光”。

    生坑:新出土的东西叫“生坑”。

    明器: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礼记·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不疑》:“自是 不疑 郁悒无已,岂有与明器同居,而不之省,殆非永年。”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摆设明器,好生齐整,我和你看一看波。”(2).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杜预 注:“谓明德之分器。”

    沉底子:指江河海里的沉船。

    土蚀:陶瓷器物的釉面,彩绘层或胎体受到地下水,微酸和弱碱和盐等化合物的长期侵蚀,使其表面或局部失光,这种现象称为土蚀

    土锈:有些泥土变的坚硬板结,牢牢的粘附在表面,有些在放大镜下观察,成葡萄状的清品体凝固成不同形状的土痕,特别坚硬,这种特征称为土锈。

    银釉:出土的铅绿忧器物表面,常常会发现一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物质,通常们把它称为“银釉”或“泛银”。 所谓“银釉”实际上是附着在铅绿釉表面的一种非晶态均质体(绿釉是铜为溶剂,铅为助溶剂)银釉同样是附着在釉面的沉积物。银釉”不同于器物表面上的污垢,一般不作清洁工艺中的清洁对象,而要给予保留。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