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3章 山中疾行(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来,这就是一个人的心态老了,上进心不足了的关系,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跟当初刚刚重生到大明的时候心态,天差地别,他不想这样,但他就是真的急不起来!

    曹文诏,秦良玉,孙传庭都接受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安排。

    高德威眼看劝说没有用,只得跟杨启聪暗中交代要加强对检荀楼的安全戒备,同时要注意控制好杨嗣昌!防止到了偏关被营救!

    其实就是高德威不说,世上也没有人会比杨启聪和他的西厂武装太监们更重视对皇帝的保护的,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带着软皮面具的青年人,就是皇帝!

    崇祯皇帝朱由检,高德威,杨启聪,秦良玉,曹文诏,孙传庭,以及各自随从,加上西厂武装太监们,总共不到二百人,轻装简行,疾行在这蛮荒的山路间!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历史上因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封建主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历史时期,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在宁武关千百年来的战争纪录中,最后一场大仗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

    当北同蒲铁路线上北上的列车像一条巨龙一样,由煤乡轩岗西北的崇山峻岭中穿越而过之后,眼前,一座现代化的小城便出现在铁路线西的河谷中,这就是古代的晋北重镇——宁武关的所在地。宁武关故址就是今山西省宁武县城,当吕梁山脉北支芦芽山和云中山交会的谷口。谷口宽广,敞向北面的朔县盆地。三面环山,北倚内长城,深居于四面屏蔽的腹地,形势稳固,易守难攻。这里处于大同、朔县联合盆地的南缘,地形高亢。山西省内两条大河桑干河和汾河却取源于此,分流南北。东西两面又有滹沱河、黄河的支流由此流出。因此,这里虽是山区,却具路通四方之利,交通方便。由此北上可到大同,南下可达太原。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

    一众人等行进在这崎岖的山道中,却是有说有笑,秦良玉在讲着她那些传奇般的战斗故事,而曹文诏和孙传庭也是大加赞赏,两个人也颇为投机,高德威偶尔插两句话,却也恰到好处,让人感觉不出来这是一帮即将面临生死大战的将领们!

    “我老曹最佩服的就是皇上,皇上不但心胸广阔,而且武功盖世,在角山长城我老曹被皇上生擒,那场面,你们要是见到了,就知道皇上的功夫是怎么的出神入化了啊!”曹文诏虽然身高,但是消瘦,脾气却很刚猛。

    崇祯皇帝朱由检听曹文诏说起自己,打断了自己欣赏景色的思绪。

    秦良玉点点头,爽朗的大笑着,“不错,咱大明要是早一些出个皇上这样的皇上,早不是这幅局面了,前两朝,哎,不提了!”

    曹文诏的话题,让高德威和孙传庭也来了兴趣,两个人都大说皇上的好话,虽然两个人也没有跟以皇帝身份出现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见过几次。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