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4章 害怕了(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也失而复得。然而在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精神压力非常大,朱见深继位的第二年改年号为“成化”,而在成化三年就建立宁武关就是希望不要再重蹈覆辙,防患于未然。在此之后,宁武关的防御功能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有效的挡住了蒙古的入侵。明正德八年(1513)蒙古骑兵从大同入犯,进攻宁武关,企图由此进入晋中。守关官兵奋起抵抗,战败蒙古兵,保卫了晋中的安全。宁武关的创设、加固以及沿关防戍的修筑,将偏头、雁门、宁武三关连为一线,有效地加强了明朝北部边防,在相当时期内,保障了三晋人民的安全。

    当时关防的设置,不仅有警边御敌的意图,同时也有防止和镇压国内反抗的意图。由于前几任皇帝的横征暴敛,以及对于蒙古的多次用兵,到了崇祯皇帝期间,国库空虚。而此时蒙古势力逐渐弱小,满洲势力大增。为取得战争胜利,崇祯皇帝加征兵饷。朝廷征一分,官员征十分。在朝野的情况下,激起了民变。李自成从陕西起义。在对大明朝的战争中,宁武一战非常惨烈。宁武破则北京危险。因此在此战上,双方都拼尽全力。明末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极其重要的大战。但攻关的却不是来自北方的入侵,而是来自后方的攻击。

    当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陕、晋大地时,宁武关又成为抵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北上的堡垒。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后,随即率大军北渡黄河,取道山西进行北伐。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太原。当向北攻克雁门关准备攻击大同时,发现明军在宁武关聚集了大批军队,有侧击起义军的企图。当时李自成由于曾经在罗城吃过周遇吉的败仗,认为他是一块硬骨头,是有些害怕的。所以准备放弃攻打宁武关,绕城而走,直取大同,尽快攻击北京皇城,然后再攻击无援的宁武。后来在军师的劝说下,以及宁武关在

    三关中相互策应的重要位置,李自又返身南下,奋战七昼夜以惨重的代价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如今在宁武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这一战整整打了七个昼夜,起义军经血战最终破城全歼了守关的明军,但打的却十分艰苦。这一战也充分见证了宁武关的险要和坚固。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却坚定了崇祯誓不南迁的决心。他认为凭借层层险关足可窒碍起义军的攻势,可从容等待各路勤王之师的到来。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宁武大战之后,大同、宣化、居庸关的三处守军,以及调去的援军,竟然全部不战而降。层层险关要塞全成了摆设,致使起义军一路长驱直入,迅速包围了北京城。在那场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中,农民军在宁武竟然苦战七昼夜,付出了惨重代价,以至于到处开仓放粮的李自成一怒之下火烧宁武关,说明了宁武关的坚固与险要,如此惨烈的战争也说明了宁武关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宁武关也因此闻名天下。宁武关见证明王朝的衰败,其实某种程度上不也说明:真正的关口不在外形,而更在人心。

    崇祯皇帝朱由检开始觉得焦躁不安起来,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全起来,在心态得到了调整之后,他此时的害怕,跟刚才的害怕,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分别,刚才他是怕将来怎么死,现在,他是在害怕眼前会怎么样去死,杨鹤是他害怕的一个源头!

    有时候,人知道害怕,比不知道害怕,还要好的多!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