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书院讲学(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百姓则姿势随意。

    在人群之中,有一面容英武,身材高大的青年。这青年见状,也跪坐在地上,在他身边,有十几个雄壮魁梧的汉子死死的护卫着,不让外人靠近一步。

    “礼者,理也。”王曜景见到四周已无有声音,便开口讲述了起来。

    他这两个字是同音,但众人却很自然的知道他在讲的分别是哪个字。哪怕在场有许多目不识丁的百姓,也听懂了他在讲些什么。

    “刷。”他只是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他顶上的天空,便有灿烂的金色云霞飞舞,天生异象,天地为之贺。

    众人见到这一幕,更是惊呼。此等异象,唯有圣贤能出,莫非这天地下,还要出一个圣贤?但那人群中的英武青年,脸上泛起了一丝青色。

    这天下需要圣人吗?当然需要,但需要的只是死去的圣人。如果有一尊活着的圣贤,那置皇权于何地?

    王曜景继续的讲述了起来,“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他讲述的不是其他,正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这本书,在后世的地位等同于教科书,里面为四书做注解,也令儒家的学问更加的规范细致,统统以“理”代之。

    这是一门前所未有的学问,虽然是由朱熹大成,但前面可是经过了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等人的代代打磨,最终才有了这么一部独霸元明清三朝的经典。

    这部典籍通过对《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四本经典的注译,彻底将理学的思想融入了其中,同时为儒家神权和王权提供合法的依据。

    在初期的时候,众人尽皆听得如痴如醉。

    尤其是许多儒生,原本对于儒家学问有着许多的不解之处,此刻却是豁然开朗。那些深奥的道理,被点破之后,立刻令无数人对儒家典籍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但也有许多人脸色变化。

    从秦始皇开创了封建王朝开始,一直到如今,一直就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更精确的说,是皇权和臣子权力的斗争。

    到了隋唐,出现了三生六部制度,这一制度,就等同于将相权一分为三,大大的增强了皇权。

    但是,在这个时代,有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世家门阀。这些世家自古相传,根深蒂固,而这一批人,把握了朝政,严重阻碍了底层向上的通道,也阻碍了皇权向下的延伸。

    这批人从汉末魏晋时期萌芽,王朝都更迭了无数波了,他们却依然屹立在朝廷。

    与其说是皇权臣权之争,还不如说是皇室和世家之争。

    但王曜景所传播的理学,最核心的就是维护皇权,皇权至高,讲究三纲五常那一套。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偏爱理学的缘故,这么维护皇帝的统治,皇帝肯定喜欢啊。

    如果这一套理论真的传播下去,对于世家门阀而言,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