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苏白与寇仲恢复本来脸目,策马出城,沿洛河朝浮桥的方向缓行。

    日正西沉,对岸营地灯火点点,炊烟四起,表面虽似宁静和平,但内里却蕴含着山雨欲来前把人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寇仲笑语道:“阴癸派似乎忽然消声匿迹,不知是否想坐山观虎斗呢?“

    苏白没有说话深吸一口带着河水气味的清新空气,纵目遥望对岸远处林木苍郁,叠翠层峦的峻岭丛山。

    洛水过了偃师的河段,下游曲折迂回,青山连绵,岸旁树木蔚然深秀,山花怒绽,三十多艘泊岸的战船彷如图画中的点缀物。

    寇仲叹道:“很久没有听过秦叔宝的消息,不知他仍否为李密效力,不要一个错手把他也杀了。“

    苏白开口道:“沈落雁很清楚秦叔宝是个怎样的人,更知道他和你的关系,所以绝不会让他参与这场战役,你大可放心。“

    两人来至浮桥处,勒马停下,让一队五十多辆的骡车渡桥。

    由于浮桥有一定的负重限制,故每次只能让一辆骡车通过。

    浮桥的两边均筑设高超达十丈的望台,上有哨兵箭手站岗,以监察戒备。

    寇仲低声道:“若李密按兵不动,又不派人来烧粮仓,我们索性只留五千人在偃师,其它人悉数分水陆两路往攻洛口,趁洛口兵力薄弱,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夺城;然后再从容返回偃师,拖住李密的后腿。李密退,我们便固守洛口,这正是李密胜宇文化骨的方法。“

    当时宇文化及将辎重留在滑台,率军北攻黎阳,徐世绩弃守黎阳西保仓城,而李密则以二万步骑兵屯于清淇。宇文化及占领黎阳后,分兵包围仓城。李密逐与徐世绩遥相呼应,深沟高垒避而不战。不过若宇文化及攻仓城,李密就从清淇出兵攻他后方,形成对峙之局。直至宇文化及粮尽,才以先诈和后反击之法,败宇文化及于童山。

    寇仲的方法不是行不通,但却必须做到两件事,首先就是要荡平杨侗的禁卫军,使东都安定下来;其次须切断金墉和河阳的补给线,其中尤以后者难以办到,否则最多也是对峙之局。若待到李密恢复元气,情势便更不妙。

    苏白断然道:“放心吧!李密一定会来的。而且快得出乎你意料之外。因为他认定自己真的重创了王世充,而东都则乱成一团,此时不来,更待何时?“

    寇仲苦笑道:“苏先生恐怕不知道我现在的心情,竟陵之役只是适逢其会,时间上根本不容你去想。但今趟却是正正式式谋定后动,调车遣将的对垒沙场。如若输了,就算幸保小命,但亦会信心尽丧,以后都不用再出来混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是说来好听,大多数人兵败后都一蹶不振,而今次我更是输不起。若李密胜了,天下就变成两李之争,其它人只能靠边站。“

    苏白道:“担心有什么用,你本是一无所有,最多不外打回原形。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例如忽然来场雷雨,说不定便可将形势完全改变,战场上实在有太多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因素。“

    寇仲默然片刻,却听到苏白说道:“我家乡有位狠人时常有一句话挂在嘴上,寇仲可否愿意听一听?”

    寇仲知晓这是苏白在开解自己,欣然道:“苏先生请说。”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重头再来!”苏白说道。

    那位辽北的著名狠人,虽然没有做成什么大事,但是对方那种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却是许多人不具有的。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重头再来!

    寇仲细细的品味这句话,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是充满了豁达与豪放。

    “多谢先生教诲,寇仲懂了。”寇仲出声道。

    苏白点点头,没有说话。

    见车队已安然渡河,两人登桥而上,浮桥已尽,两人朝木寨大门驰去,沿途挤满车马兵员,但在沉重的战争压力下,不但没有人谈笑喧哗,更罕见笑脸。

    此时两人驰入兵寨,门禁森严,未经检查的车辆均不准进入。守门的兵卫见到寇仲,都态度恭敬,显示出寇仲在他们心中崇高的地位。

    他们在营中与杨公卿和王玄恕共,玲珑娇则去了侦察敌情。席间寇仲趁机向杨公卿请教各种军事问题。

    苏白的身份是寇仲借口自己请来的外援,名字用的是苏子秋这个自号。

    苏白一时间好奇心起,问道:“我在南方时,曾见杜伏威强征乡农入伍,极不人道,东都的大军又是怎样来的?“

    杨公卿呻一口热茶,道:“自秦开始,直至南北朝,一直以征兵之法为主,间有募兵,只是辅助之用。所谓征兵,就是成年男子均须入伍,无事时服役若干年,有事时则上战场。但自西魏开始,推行府兵制,平时在家生产,农闲时训练武事。每年要到京师或边地戍卫一月,战时上战场,战罢归家,武器、装备、粮食都要自备。“

    王玄恕叹道:“杨广征战连年,使战士长期远戍,今他们难以忍受,不是开小差逃亡,便是叛乱作反,所以爹改采募兵制。在这时势中,只要粮饷充足,自有勇力者肯卖命,远胜征兵之制。尤其是亲卫兵队,更必须要视之作为终身事业,并甘于高薪厚禄的正规职业军人,否则将成多而无当或尾大不掉的局面。“

    寇仲不解道:“凭东都的财力,为何招募的军队反不及李密的人多势众?只要变卖些杨广遗下来的珍宝,不是可多召大批人马吗?“

    苏白却是突然笑道:“你没有听过凡兵务精不务多吗?李密以数十万大军,扭尽阴谋诡计,又趁宇文化及缺粮,仍只落得个惨胜的结局,便知精兵的重要性。古圣有云:‘兵愈多者力愈弱,饷愈多者国愈贫。如若无休止地增兵,只会造成冗兵丛集的局面,弄至生产荒废,民不聊生。“

    顿了顿续道:“人多是没有用的,还要看装备粮饷是否配合得来。所以募兵宜严加选择,淘汰冗赘,以质取胜。李世民之所以每战必胜,便在于选练出一队由千余名精锐组成的‘黑甲‘骑兵,伺机突击,屡建奇功,所向被靡。人数虽少,却无惧敌阵的千军万马,只要对方阵脚一乱,己方大军便趁势狂攻,内外呼应,令敌人饮恨沙场。“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