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47(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随遇而安的心态,彻底战胜。

    从此这些“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有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他们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伴随着祖国风风雨雨、

    坎坎坷坷走过来的。

    在学校里,到处张贴着: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响应国家号召,抱着理想主义的虔诚和执着,

    和成千上万的知青一样,背起行囊奔赴广阔的农村天地。

    “知青”是当时全国正式场合的称呼,而到了农村当地,

    他们就被村民叫做“插队青年”。

    插队最难的,是要想办法在农村生存,适应过去没见过的环境,

    也就是需要过劳动关。农民们管这叫受苦,

    在当地的农民看来,一个人最紧要的是看你能不能受苦。

    而对于这些刚刚离开学校才16、17岁的学生,

    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他们来说,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家里人的议论,万慧来听的真切,

    所以,她为杨小艳的担心也更浓了一些。

    然而杨小艳这边,却正在进行快乐的插队中。

    他们十八名下乡知青,被安置到村里

    在一间四合院(原来是旧时的大队部)里居住,

    参加劳动的时候,再被分别安插到各个小队,

    大队派出来一名社员给知青集体食堂做饭,再后来,

    知青开始返城时,也就自己轮班做饭了。

    杨小艳也不会忘记,卡车开动前,是村里的老支书来接他们,

    政府办的人亲自握住他的手,说:

    “我们把这批学生安排在你们村插队劳动锻炼,

    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变化,一定要保护好、

    照顾好这些娃娃们!这是县委交给你们的任务,

    不能出一点差错!”

    劳动,从来都是有艰苦也有快乐。

    从此,杨小艳开始了近几年的,漫长艰苦的,

    但更有快乐和难忘的知青岁月......

    而万慧来看着卡车徐徐开动,离自己越来越远,

    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

    万慧来的眼前闪过了无数个画面:

    自己受老师处罚生炉子的那段日子里,

    杨小艳每天早上,四周还是黑洞洞的,

    她顶风冒雪,陪着万慧来到学校冰冷的教室里,

    两个人冻的直跺脚,四只手在一起用力的搓,

    在那样的环境下,杨小艳还帮万慧来,

    想着拿来各种引炉子用的材料,

    开始的时候,一点点的教万慧来生,慢慢的,屋子里全是烟,

    生完了炉子,两个人互相看过各自的“大花脸”,

    笑弯了腰......

    分了快慢组,杨小艳还是照常和万慧来一样来到学校,

    只是她要在外面操场上等,等上早课的万慧来下课,

    天空不管是下雨,还是刮风,

    杨小艳就是坚决要和万慧来一起上学,

    用她的话说,她都习惯来找万慧来上学了,

    每天早上,准时准点的到万慧来的家里来找她,

    候斌刚从外地调过来时,见如此的情形,

    他开玩笑说:

    “这小艳,比闹铃还准!”

    万慧来与杨小艳都与共和国同年岁,她们是一起唱着,

    “我们是**接班人”的歌声完成了初小的学习生活。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