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68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今年年初,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城市有些企业单位招工,开始招收社会青年。

    有部分招工文件规定:招收社会青年不足部分,可招收复员军人和下乡知青。

    杨小艳集体户的知青们听说了这个消息,觉得这是知青回城的重要转机。

    知青们兴奋的地彻夜难眠,返城激动的心情真的难以言表。

    大家在畅想着以后的生活,以及这里几年来难忘的一切。

    更预感到,随着知识青年的大量返城,都会开始新的生活,那么,这段难忘记的知青插队生活也要随之结束了。

    谈到这里,大家有的热泪盈眶。

    有人说,当年,一起坐着卡车,两边红红的标语上写着:

    我们上山下乡,奔赴广阔天地,大有做为。

    这样的字迹和场面仍历历在目。

    当时的青春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也仍然记忆犹新。

    被大家誉为“诗人”的一个女知青说:

    “我们上山下乡这些知青,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也许会成为过去,甚至将被遗忘。但我们知青们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对我们这些亲历者来说,却是一段铭心刻骨的记忆。”

    她边说着,边在每个人的日记本上写了一句话:

    “这里,我们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里,更成了我们全部知青的第二故乡。”

    还在脑子里浮现着这些美丽的诗句时,天快亮了,他们才安静的睡了。

    可是,杨小艳的返城经历并不顺利。

    虽然杨小艳也看到了自己返城的希望,也和大一家一样高兴得难以言表,也高喊着:

    “终于可以回家了!”

    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

    一批批的返城分配工作名单中,居然没有她。

    当时,每一批的名单看后,就像一盆冰凉的水泼到了杨小艳的头上,令她不知所措。

    但一次次的失望,并仍没有让她灰心。

    杨小艳开始,四处打听奔走,一趟趟地跑知青办,并和招工人员了解情况。

    最后,在断断续续的交谈中,她终于知道:

    是由于哥哥的问题,杨小艳被屡屡刷下。

    其实,杨小艳没有回城的事,她难过的程度,真的远远不如自己的父母。

    杨青和王秀玲,看到女儿一个集体户的知青伙伴先后返城,高兴地参加了工作,而女儿仍然留在农村回不了城。

    当时他们的心情真可谓悲伤到了极点。

    他们每每见到熟人时,很不自然地低下了头,一副沮丧与无奈的样子。

    慢慢的集体户的女知识青年都回城了,只余下了杨小艳。

    冬日的一天晚上,整个知青点杨小艳一个人看家。

    知青点是两间对面屋的房子,一间男知识青年住的房间,对门就是女知识青年的房间。

    由于同伴们陆续回城,走的差不多了,男青年那个房间也只余下两个人。

    这天是大队开大会,两个男青年都去了。

    杨小艳留在家里,要一边蒸第二天早上知青们吃的花卷,一边烧着两边房间的火炕。

    这间集体户,离村挺远的,其实是属于四不靠的。

    过去大家都在的时候,杨小艳从没有感觉这里是偏远的。

    她出去到房子旁边临时搭建的小仓房去找柴禾时,看到暗夜里,四周的田地,被白茫茫的大雪覆盖着。

    远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