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战后之事(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梁尚君和晁克己二人看到宋杰的神态,知道是因宋家军伤亡之事,梁尚君便劝道:“郡公,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将士们为抗鞑虏而死,重如山也,郡公不必难过,这也是求仁得仁,请郡公厚葬之,抚恤家属,以安军心。”

    “小,郡公,梁公言之有理,你现在要振作起来,这一仗我们虽然胜了,但也伤了元气,需要好好商议一番今后之事。”晁克己还习惯性的叫宋杰为小杰,刚出口,便被梁尚君瞪了一眼,才又改口叫起郡公来。

    按梁尚君的说法宋杰已经自立,而且还发了檄文,如果内部都不这么称呼,更别奢望别人承认你了,何况百姓。

    “老师,晁叔,我知道了,我想在博山上为阵亡将士选一处为陵园,安葬他们。”宋杰神色严肃的说道。

    “在博山上?这……似乎不妥吧,博山可是又宋家祖坟呀。”晁克己有些不太愿意,毕竟祖坟之地可是讲究风水的,自己身故后也是想埋进去的。

    “是啊,郡公,祖坟可是连着山川地脉,起着对后辈护佑之功,可另择一处。”梁尚君也反对道。

    宋杰摇摇头说道:“老师,晁叔,不是说青山处处埋忠骨吗,这些将士为了护佑我宋家和颜神城百姓而死,博山就在颜神城边,方便常常祭奠,而且他们在博山上可以看着我们如何杀胡虏,相信他们也会继续护佑我们,保我们平安,以后每年春祭、清明我都会亲往祭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宋杰此举无疑是把阵亡将士列为祭祀的对象,在古时候是最高的礼遇。

    只有祖先和神灵才有权利享受被后人和百姓祭奠的待遇。

    因此梁尚君还是觉得有些不妥,便又劝道:“郡公,毕竟祭祀之事是大事,此举还需慎重啊,可多给些抚恤,不必……”

    宋杰十分固执的打断他的话,说道:“他们为保护我们和百姓,连命都可以不要,我们又何必吝惜尊崇和敬意,如此其余将士才会舍生忘死,他们就是我颜神城的英灵,祭祀有何不妥。”

    见宋杰铁了心要如此,梁尚君和晁克己对望一眼,有些无奈的摇摇头。

    每一名阵亡的将士都有五百贯的抚恤,如果没有家属便由宋家收养一名孤儿,随其姓,算是过继,由宋家抚养。

    有的人是赵家军派来的人,宋杰也将钱交给他们的同乡,请他们转给其家人,若无家人也可给族中近亲。

    受伤的将士抚恤减半,即便是这样,宋杰这次也花七十万贯钱,几乎把手里的铜钱花出去大半,让宋杰不得不感叹,什么叫花钱如流水,没有比打仗和打仗死人更厉害的了。

    当宋杰宣布在博山上要修建一座英烈园,用以埋葬阵亡将士,并让这些将士享受宋家和颜神城百姓的祭祀,在颜神城的百姓和宋家军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反对和赞同的人都有,军中之人大多赞成,反对者主要是城中百姓,理由和梁尚君、晁克己的想法相似。

    后来宋杰请梁尚君专门写了一篇英烈园赋,主要表达对将士舍生忘死品质的歌颂,他们的死是不光是为保一方百姓安宁,还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是流芳千古之事,值得今人和后人永远铭记和祭奠。

    这样的做法在后世是理所当然的事,英雄在哪个时代都值得被尊崇。

    宋杰此举让宋家军对他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如此尊重将士的主公,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几乎是异类,即便是金朝,也没有这样的做法,对有功将士最多就是赏赐财物、田地和女子,对战死的普通士兵只有抚恤,只有将领和高官才有资格享受封号和香火祭祀。

    宋家军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宋杰对他们的重视,无论是乡兵出身还是赵家军过来的人,都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忠心程度更是大大提高。

    有了梁尚君的赋,城中百姓和宋家军自发出力修建英烈园,并拓宽了通往宋家祖坟和英烈园的道路。

    徒单贞败走后,宋杰便派出斥候打探金军镇防军的行踪,他担心金廷再次集结兵力来攻,他已经做好了长期战斗的打算。

    数日后,派出的斥候来报,徒单贞已经带着参军退回了益都城中,似乎没有再次集结兵力的打算。

    宋杰还是不太放心,又派出几队人马打探消息。

    又过了半月,赵初兰派人送来信件,告诉宋杰密州城之围已解,并且开始对完颜昂发起反击,下一步他们准备占领益都城,进而占据山东东路全境。

    这是个不错的消息,有了赵家军的牵制,颜神城的安全暂时无虞。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