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青岛开埠(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人中,就有吴大章呢!

    吴大章也没想到,被罚得肉痛而睡得跟婴儿一样(哭一会儿,睡一会儿),竟然会是天大的神转折。

    因为自家儿子吴铮的申辩状,万岁竟然又给了通州商人一个重振旗鼓的机会。

    只要依法纳税并交上适当运费,不仅可以用空载漕船运输商货,沿途钞关也一律免收放行;

    青岛开埠,通州商团先拔头筹,不仅享有一些优惠政策,还至少比别的商人早知道半个月,提前动手了十五天。

    凭着这些,吴大章在商会会长的位置上坐得稳稳的。而他的儿子,就是写申辩状的吴铮,已经被圣上简拔,作为使者前往倭国。

    因祸得福啊,吴大章看着下面商人们在议论,在研究,胖脸上带着笑意,可心里却有些瞧不起。

    俺们吴家祖坟上冒青烟啦,俺也在办皇上吩咐的差使,和你们能一样?

    ………………

    在南宋定名的“上海镇”,延续到明朝的上海县,也就是后世的上海,林华忠之父林元庆做着和吴大章同样的事情。

    在厦门,是杨天生家族;在广州,则是海商黄程。

    谁也没想到,朝廷开海禁的力度如此之大,动作如此雷厉风行。

    不仅是在倭国的华商措手不及,连国内的很多商人也是手忙脚乱。

    要知道,海商如果没有国内的接洽人,负责给他们采买收购,拿什么去赚钱?光靠抢嘛,不可能滴!

    比如大海商李旦,他的把兄弟许心素便在大陆地区构建货源网络;泉州晋江商人杨天生,则为颜思齐服务。

    新的海关政策和收费标准,“奉书插旗”的准可证制度,以及将在内地逐步实施的控制货源的“准购”证。可谓是多管齐下,掐住了海商的命脉。

    继续走私?可以,这是防不住的,就象总有人会偷税漏税一样。

    但除了被查扣缉拿的风险,你走私出去的商货卖给谁才是个大问题。

    那些花费钱财得到“奉书插旗”的海商,一旦被查到购买走私商货,便会被取消资格。这可不是大明一家,还有倭国,也不会再允许你靠岸经商。

    损失太大,与走私的收益比,很多人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走私给西夷,理论上可行。要是干成了,连身为皇帝的朱由校也会佩服。

    当然,你能承担得起“里通外国”的叛国罪,敢冒满门抄斩的风险,那就什么话也不用说了。

    这是对海商的一次大洗牌,也是对内地商人的机遇和挑战。

    眼光敏锐、及时调整的会发家,反应迟钝、因循犹豫的则会败落。商场如战场,不外如是。

    而就在商人们为突然到来的变革,各自思虑、筹谋,以求尽快适应的时候。

    掀起这场风潮的大明皇帝朱由校,却并没把注意力放到这上面。

    开海禁、设市舶、建交易所、招海商等等,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虽然有暇疵,但引起动乱却是不大可能。

    所以,只要折腾不死,他就敢往大里折腾。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