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进京前夕(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了纰漏。

    苏振国说:“什么是官德?自然就是为官者的品德。以前人们讲究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个官员的好与坏,民间自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立功德牌,送万民伞。而我们共产党人讲究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功德牌万民伞,我们共产党人不讲这一套,但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立功德牌了?不是。我们也要立,立在哪,立在人民的心里。这就是民心。”

    苏振国听了听,语调一下变得严肃起来,说:“可现如今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以职谋私、以业谋私、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问题意见比较大。而且我们基层干部官老爷的思想作崇,工作作风粗暴,态度生硬,欺压群众的事情时有发生,试问我们共产党人的官德何在?民心又会何在?”

    李阳看了***和胡一周一眼,发现鹤峰市的两位一把手的脸色都不好看,胡一周明显的哆嗦了一下。

    苏振国说:“前几天我收到了一份材料,材料上说到,鹤峰前几天发生了一件城管大队与人民群众发生冲突的问题,我今天想听听你们鹤峰市方面作出的解释。”

    ***看了胡一周一眼,胡一周知道这时候只能是自己上了。胡一周说:“我首先代表鹤峰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作检讨,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

    苏振国摆摆手,说:“一周同志,空洞的话我们就不说了,我想听听你们对这件事的处理和看法。”

    胡一周说:“现在事情已经平息,寻衅滋事者已被刑事拘留。”

    苏振国说:“建国同志、一周同志,刑事拘留就能解决问题了?我看只怕未必。打伤人怎么说都不对,可城管就没有责任了?我刚才就说了我们有些基层的干部工作作风粗暴,态度生硬,从这件事情上来看,这次城管执法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胡一周对此倒也不隐瞒,说:“是有一点。”

    苏振国点头,说:“好。有认识总比没有认识好。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城管执法温情一点,人性化一点?”

    胡一周说:“现在城市管理工作越来越难,街头巷尾摆摊,很容易引起脏、乱、堵,严重地影响到了城市的形象,不加约束和治理只会让城市越来越乱越来越堵。”

    苏振国说:“治理的本身没有错,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是不是发生了偏差?执法的方式是不是可以不那么粗暴?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可以为底层的百姓想一想?要知道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为了市容的整洁,为了争创文明卫生城市,就要求这里不许老百姓摆摊,可你们有没有站在摆摊者的角度想过,如果他们不在此时此地摆摊,家里可能就生活不下去,如果为了争创卫生城市,而让老百姓断了生路,那么是不是就违背了设立文明卫生城市的初衷?”

    ***到底是在省城工作过,此时他说:“省长,说到底还是本省的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不多,社会保障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

    苏振国点头,说:“建国同志这句话说到了核心。随着社会福利体制的不断完善,下岗再就业工程的启动,最低保障制度的形成,小摊小贩虽然不会绝迹,但肯定会逐渐减少。小摊小贩业主,三轮车的劳动者,他们难道就一辈子甘愿从事现在的职业?只怕未必。这其中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文化基础差,生活技能缺失,作为政府部门,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加以引导,培训他们提升收入的技能?”

    ***说:“省长,您的提议太重要了,我们马上要求劳动部门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出来。”

    李阳发现省长的嘴角一挑,有了一丝笑意。

    苏振国说:“好,建国同志,培训下岗工人、失业工人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这件事情就由你们鹤峰市进行试点,到时候有了成效,我给你记功。政府的职能是什么?其实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服务’两个字最重要,提升下岗工人的技能是服务,为他们寻找工作岗位同样也是服务。”

    李阳觉得省长的这句话太对了。

    追其源头,随着城市失业,无业人员的大量增加,农村失地,失业人员的大量进城,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城市管理者和民众的矛盾必然越来越尖锐。如果我们的政府真的成了一个服务性的政府,那么群众的权益肯定会得到有力的保护,干群关系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日趋紧张,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不如探索标本兼治的新模式。

    苏振国说:“既然现在鹤峰街头巷尾摆摊,三轮车载客是老百姓的生存之道,是鹤峰目前的实情,那么政府部门在没有找到解决这部分群众的民生问题的方法之前,是不是应该有一颗包容之心?是不是只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规范管理?占道经营的,政府给他就近划一个区域经营。阻塞交通的,我们可以要求他们退一步,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可解决一大部分的脏、乱、堵的现象?”

    胡一周连连点头,说:“是。”

    苏振国说:“建国同志,一周同志,既然你们认同我们的观点,那么那些被关押的群众是不是可以接受教育之后就可以放了?刑事拘留是对罪犯实施的,不是对人民群众的,是不是可以温情一点,改成行政拘留好了?”

    李阳知道,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别看就一字之差,前者最长拘留期限为三十七日,而且一旦涉事,超期羁押时有发生。而行政拘留的期限最长为十五日,到时案件一般就会终结。而被拘留的群众到今天差不都也有五天,打伤了人适当的警示是必要的,而省长这么说,就有了马上释放的意思。

    胡一周一听,明白了,说:“省长,我马上安排人去看看,办理释放手续。”

    苏振国说:“我们再说说民风问题。民风历来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生态的天气预报,所谓‘只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就是说,民风的淳朴,跟官德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我们政府部门的官员真正的把民众的疾苦放在首位,以身作则,切实维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何来民风不淳朴。”

    这场座谈会直到傍晚时分才结束,既然该批评的都已经批评了,该释放的也已经释放了,李阳以为省长座谈会结束后马上就会赶回省城去,没想到,省长竟然留了下来,与***、胡一周等鹤峰市领导班子成员共进晚餐。

    如果说,中午的午餐吃的有些郁闷,那么晚餐就轻松多了,席间,省长还喝了一小杯酒,尽管只是一小杯,却很说明问题。

    李阳在旁边的另一桌上,看着省长端着酒杯和在座的鹤峰市领导挨个碰了碰,然后喝下这杯酒。李阳就知道省长这么做,也是一种官场的艺术,中午的警示诸多,而晚餐则是勉励和期许。

    因为上了酒,这晚餐就散的比较晚,吃完晚餐出来,外面早就漆黑一片。

    苏振国说:“建国同志,一周同志留下,其他同志都散了吧。”

    苏振国一发话,鹤峰市的其他领导就纷纷向省长告辞,一辆辆小车陆续地驶离了楚峡山庄。苏振国在回廊上站了一阵,等市里的官员都已经离开,才说:“建国同志、一周同志,我们到市里面去转转。”

    ***和胡一周一听,忙说:“省长,现在出去不安全。”

    苏振国笑了笑,说:“有什么不安全,没事,你们就陪我转转。”

    李阳知道,省长此举看似随意,肯定另有目的,可省长的目的在哪里,李阳一时还没弄明白。

    既然苏振国执意要外出,***和胡一周也没办法。省长让他们陪着,肯定路上还会有些话要说,坐轿车肯定不合适,好在楚峡山庄有台宇通中巴可以临时借用。

    苏振国上车了,在首排的位置坐下,***和胡一周分别坐在了第二排,李阳坐到了进门售票员的位置,前面的副驾驶和后排都坐了市里的安保人员。

    苏振国说随便转转,可他没有说具体的地址,前面的先导车不知道到底该上何处去,张茂杰不敢做主,跑来问省长。

    苏振国一笑,说:“那里人多往哪里走,绕鹤峰市区几条主要的街道转一圈。”

    张茂杰不认识鹤峰市的路,就上了市局的车,三台车一前一后使出了楚峡山庄,开始在鹤峰市区转悠,鹤峰市不大,街上熙熙攘攘,也还算热闹。

    苏振国说:“建国同志,你是市委书记,党建方面由你负责,其实我今天所说的官德问题,何尝不是党风问题。一个社会要做到真正的和谐稳定,有必要从基层的党风建设抓起,为什么我对城管这次出现的事情如此重视,就是因为城管部门每天都和群众打交道,对人民群众看的最清,感受最深。要知道广大群众往往是通过身边党员干部的言行来评价党和政府的,为什么现在的群众对城管部门的意见很大?那是因为它直接侵害到了群众的切实利益,城管部门如果不加疏导,只是一味的罚款,没收,作风粗暴,它将来肯定会成为影响党群干群的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只有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进,从人民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做起,我们的党才会真正的具有纯洁性和先进性。”

    ***汗颜,说:“省长批评的极是。”

    李阳这是第二次听到苏振国谈党风建设的问题,上一次是在曹毅上任的前夜,苏振国希望曹毅到了利川县后,在党风廉政建设上有所试点,有所突破。他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个命题,交付给曹毅去试行。这次省长又一次说到了这个问题,看来在省长的心里,党风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同等高度,不分上下。

    此时,中巴车离开了市中心,经过长途汽车站,虽然已是晚上,但鹤峰市的长途汽车站仍然有客车零星抵达。

    苏振国此时有所发现,指示司机,说:“靠边停一下,下去看看。”

    中巴车靠边停了下来,李阳和安保人员先行下车,苏振国随后走了下来。

    冬天的夜晚很冷,李阳忍不住打了个寒噤,苏振国下了车,紧了紧衣领,朝车站的门口走去。在车站的一角,竟然还有个老人在卖烤红薯,看见苏振国他们朝这边走过来,还以为是城管,推着三轮车欲走。

    苏振国笑道:“大爷,别怕,我们是来买烤红薯的。”

    李阳看到那位老人将信将疑的躲在一边,赶忙说:“老板,你这红薯怎么卖?”

    老人说:“一块钱一个”接着,又不放心的追问了一句:“你们真的不是城管大队的?”

    苏振国笑这说:“你看我像吗?”

    老人看了苏振国几眼,说:“是不像,城管大队的没有你这样和气。”

    苏振国哈哈大笑,问:“大爷,生意怎么样?”

    老人摇摇头,说:“白天不让摆摊,晚上天太冷,客人不多,没卖几个,小生意,不好做。”

    苏振国看了李阳一眼,李阳会意,说:“大爷,你还剩多少烤红薯,我都要了。”

    老人笑着说:“还有二十来个呢,小伙子,你们就这么几个人,吃不了这么多。”

    李阳看了看,苏振国身边除了自己,***和胡一周也跟了上来,张茂杰则和其他几个安保人员分散在各处。

    李阳笑着说:“我们还有几个朋友在车里面。老板,晚上没吃饱,你这些红薯只怕还少了。”

    老人说:“一看你们就是外地人,你们不直到,前些天这汽车站还有夜宵摊,这些天搞检查,不让摆了。我也是偷偷摸摸的,要是让城管大队的人把烤炉没收了,只怕好些天都得喝西北风。”

    李阳付了钱,苏振国说:“大爷,天这么冷,早些回去吧!”

    老人乐呵呵的说:“你们都把红薯买完了,我这就走。今天这趟总算没白出来。”

    苏振国回到车里,笑着对李阳说:“小李,给大家每人发一个,暖暖胃。”

    苏振国从李阳提着的袋子里面拿出来一个烤红薯,然后说:“小李,先给建国同志、一周同志发一个,让他们也尝尝烤红薯是什么味道。”

    李阳一听,省长这话,应该是有所指,省长是不是有暗示***和胡一周不关心群众疾苦,不明群众生活的意思?

    只怕省长绕了一大圈,目的就在于此,他这是表明自己的态度。

    ***和胡一周自然也听出了苏振国话里的意思,不待李阳分发,已先后从袋子里拿出了烤红薯吃了起来。

    苏振国看了***和胡一周一眼,笑了笑,然后指示说:“回去!”

    司机一听,方向一转,向楚峡山庄而去。

    当晚,苏振国拒绝***和胡一周的挽留,没有在鹤峰市留宿,执意要回省城。

    冬夜是寂静的,李阳坐在奥迪的副驾驶座上,看着车灯划破漆黑的夜空,一片光明,心有感慨。

    又是周末,苏夏放假了,来省城找李阳,名义上说是补课,其实一双眸子总是停留在李阳的脸上,那副春心萌动的样子,让李阳好不自在。

    一大早,李阳带着苏夏来到徐老头的小摊上,给苏夏拿了粥和豆腐脑之后,李阳开始帮着徐老头做饼。

    看了喝粥的苏夏一眼,徐老头摇摇头,小声对李阳说:“你这小子,怎么不听我话,还跟这小丫头纠缠在一起?”

    李阳想要解释,徐老头就说:“从测字的角度来说,夏的本意是面朝南方,南为生,北为死,南为阳,北为阴,夏天万物生长,放在名字里面,本是生机勃勃,可偏偏姓苏,万物复苏是春天,按理说,与你名字很是相配,可是,苏夏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春夏交织在一起,可不好。”

    徐老头脸上微有遗憾之色,说:“长相不好,影响一生的第一印象,名字起不好,也会影响一辈子的运气。就比如我的姓名,徐徐春风,徐姓是多好的姓,却没有吹起了大海的波涛,只吹起了一池春水。”

    徐老头接着说:“你和苏夏之间,最好适可而止,要是一旦超出了底线,恐怕有大麻烦。”

    “有什么麻烦?”李阳问。

    徐老头摇摇头,没有回答李阳的话,而是问道:“你是不是要进京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