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考验,论道(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不必刻意板脸假装威严,只是一脸平静,就让人足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威压。

    是的,是几乎让人站立不稳的威压,感觉唐钟天的威压,不但厚重如山磅礴如海,而且内敛凝重,淡定从容,已达大成之境。

    在这样一位看透世事久经大事的智者面前,李阳能保持镇静就不错了,哪里还有一较高下之心?唐钟天不说话,他也不敢开口,只是谦恭地肃立一旁,静候一个时机的到来。

    李阳相信,唐钟天有意晾他,不会晾他太久,而且他也清楚,既然他迈入了唐家的正堂,唐钟天不会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有人说,儒家是小学生,道家是中学生,佛家是大学生,这句话初听之下似乎很偏激,其实仔细一想,也确实是这样。”唐钟天扭头冲唐钟乐说道:“你认为呢?”

    唐钟乐点头说道:“不是说释儒道是一家吗?时佛学我研究不多,不过我总觉得相比之下,还是儒家更适合国情,道家太消极,佛家太出世。只有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才是王道。”

    唐钟一却说:“道家追求的是长生之道,也许从只求长生不问世事的角度考虑,就不是消极而是积极了。我们认为道家消极,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出发点,逆向思维一想,也许就可以理解了。”

    “也不全是。”唐钟天反驳说道:“老子的理想国是小国寡民,但现在的世界局势却是大国才能国力强盛,所以说,老子的理论还是不够进取向上。”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借讨论释儒道三家来暗指世事,气氛热烈,旁若无人。李阳站在一边,也听着几人对话,默不作声。

    “话不能这么说,要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唐钟天呵呵一笑,忽然眼光一转,落在了李阳身上,开口问道,“你就是李阳?”

    “是。”李阳微微紧张,既然被点名了,就要承受必须承受的一切,就必恭必敬地说道:“请唐伯伯赐教。”

    “刚才的话题,你说说你的看法。”唐钟天淡而无味地扔下了一句话,就不再多看李阳一眼,而是拿起筷子夹起一粒花生米,慢条斯理地嚼了起来。

    李阳还以为和唐钟天的第一面,唐钟天会直接向他提出苛刻和刁难的条件,不想却是另辟蹊径对他进行考验,说实话,这道侧验题难度极高,很容易误入歧途,也容易回答得不尽人意,因为这一类的争论,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李阳脑中闪过唐静的一句提醒,唐钟天比较尊崇佛学,他对佛学研究不深,也有所涉猎,心中就有了计较,微一沉吟说道:“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之后,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可以说,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心思想,确实符合天下读书人心中的道[]德规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更是每一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学子的最高行为准则。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话放到今天,依然闪烁耀眼的光芒,而且还可以指导每一个党员干部,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李阳一开口就是侃侃而谈,大有即兴长篇大论演讲之意,唐钟天听了却是微一皱眉,似乎面有不悦之色。唐韵云暗暗着急,她可是清楚大伯不喜欢长篇大论夸夸其谈的人,李阳再以这样的口吻说下去,恐怕再说三句话,就被哄出去了。

    李阳似乎并没有察觉唐钟天的表情变化一样,继续说道:“但是真要就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下一个结论的话,应该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慧眼观红尘。”

    “哦?”唐钟天顿时眼前一亮,放下筷子,一脸惊喜地看向了李阳,问道:“此话怎讲?”

    不止唐钟天一时惊喜,初次听说如此新奇的论点,就连唐钟乐,唐钟一也是同时吃惊不小,二人对视一眼,微一思忖,眼中立时有惊喜流露。

    好,好一个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慧眼观红尘。

    唐家一门三杰,如果放到古代,真有可能是一门三进士,都是非常尊崇传统文化之人,三人国学知识丰富,堪称渊博,和国内许多的国学大师为友。虽然人在官场商场,却始终不忘修身养性,所谓儒家修身治世,道家治身避世,佛家治心出世,三家各有侧重又互有交集,多年来兄弟三人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将三家的道理融会贯通,达到三家合一的境界。

    不成想,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就算从启蒙时开始读书,到今天也不过二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却能一语道破天机,解开了兄弟三人几十年的人生难题,李阳难道是天纵之才,怎么会有这么深厚的国学知识?

    李阳的声音不大,却如平地起惊雷,一声惊雷过后,万里无云露晴空。

    李阳见一语震惊在座几人,不由暗道一声惭愧,其实以他的人生阅历和国学知识储备,不足在几位大师级人物面前班门弄斧,只是一来得益于从小母亲对他的言传身教,教他写字,吟诗并且背诵诸子百家等传统文化,上大学后兴趣不减,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完成了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

    大学时代的知识储备非常关键,是伴随一生的财富。

    再后遇到了徐老头,徐老头学究天人的丰富知识又让李阳眼界大开,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再加上正坐了冷板凳,在教育局两年间。他又学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开始系统地接触到道家和佛家的知识,也从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不是李阳的独创,也不是徐老头的原创,而是徐老头在总结了前人和当代一名国学大师的理论精华后,李阳一时有感而发的总结。

    “就是,继续说下去呀,李阳。”唐钟乐也催促说道。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形、养气、养心,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冶世、冶身、冶心,正好对应儒家、道家和佛家。常人都以为三家之中,只有儒家入世冶国,其实不是。道家和佛家都入世,只不过相比儒家的时时入世,道家只在大乱时期才会有重要人物现身。如果仔细研究华夏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奥秘,每当天下大乱时,必定会有一两个神秘人物出世。拨乱反正之后,就会功成身退,隐姓埋名。从此不再出世。而太平盛世时,就是儒家大兴之时。”

    唐钟天和唐钟乐,唐钟一三人面面相觑,一时惊愕,以李阳的级别,不足以接触到国家文化研究中最隐蔽的部分,他又是怎么知道华夏历史上这一最神秘现象的?

    高层之中,几乎人人皆知这件事情,在从不公开于世的史书就有此类记载。但一般人--确切地讲,不到政冶局委员级别的人,基本上没有可能亲眼见到这份记载,李阳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记载,就只能说明一点,他学究天人,从历史的兴衰变迁中参悟出来了最不为人所知的历史奥秘。

    史书,除了正史野史之外,还有一种从来不会流传也不会被官方承认的秘史,秘史代代流传,记载的都是历史上的神秘事件。在唐家三兄弟亲眼所见的秘史上,记载的就是自三代以来,一直到秦汉唐宋元明清,无论哪一个时代都这样的一种人物,时代到了危急的时候,他们就会悄然出世,不知从何而来,一旦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就会悄然而退,不知去了哪里,从不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如果真是李阳自己参悟到了历史真相的话,李阳就真是天纵之才。

    李阳为了唐韵云,敢踏进唐家大门,就说明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唐钟天对李阳的重情重义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李阳再重情重义也改变不了他亲自制定的唐家择婿标准,他不会只看重一个男人有没有情义,他是一家之主,必须要为唐韵云一辈子的大事着想,一个男人除了有情有义之外,有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才是根本。

    李阳想突破门户之见成为唐家的乘龙快婿,要走的路还很长,唐钟天早就练就一颗不动如松的平常心,李阳如果过不了他的考验关,不管他再有口才,说得再天花乱坠,一样没有向唐韵云求婚的资格。

    唐家千金,虽不是非世家不嫁,但也是一定要非良才不嫁。

    唐钟天承认他有门户之见,问题是,天下百姓,谁又没有门户之见?所谓高门嫁女低门娶妇,天下父母不管是高官还是贩夫走卒,千百年来都是一样的心思,即使他身为唐家家主,也不能免俗。况且侄女从小知书达理,为了培养她成才,付出了巨大的财力不说,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如果唐韵云最终嫁了一个庸人,岂不是毕生的心血付之东流了?

    一家有女百家求,唐韵云堪称完美,有多少京城世家子弟苦追而不得,凭什么让一个来自巴东县的穷小子轻易抱得美人归?

    唐钟天对李阳倒没有偏见,只是出于长辈对侄女的爱护,先入为主地认为李阳必定是一个油嘴滑舌能说会道的农村娃,否则侄女也不会那么坚决的拒绝家里的安排。让他脸上有点挂不挂,难道唐家的女儿就这么不值钱,要为一个小小的省长秘书不顾一切?

    当然,唐钟天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点不为人所知的不满是,李阳没有背景,娶了唐韵云,简直就是鱼跃龙门。所以,唐钟天以前一直认定李阳发心不正,就是想攀一个世家高枝。

    尽管如此,在唐韵云拒绝家里安排之后,出于对侄女的尊重,当唐韵云提出李阳要亲自上门提亲时,唐钟天还是答应了,毕竟他曾经放言,只要符合唐家的择婿标准,不管是不是世家子弟,都可以向唐家提亲。当然,放言的背后是不是有一定的政冶考量或是有为唐家扬名的目的,唐钟天不会明说。

    唐钟天就是想当面看看李阳,这个的最年轻的省长秘书,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是盛名之下无虚士,还是浪得虚名,不过说实话,他对李阳的官场才能,还是比较欣赏。

    在唐韵云第一次向他透露了李阳名字之后,作为唐家家主,一眼就看了出来侄女在提到李阳名字时的甜蜜和欣喜,他就知道,这个远在西江叫李阳的年轻人,走进了侄女的心里。作为第一个能让侄女有了恋爱感觉的年轻人,他有必要详细了解一下李阳到底是谁?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唐钟天着手调查李阳的资料时,李阳已经来到了苏振国的身边,担任省长秘书。这么年轻的省长秘书,又是出身草根之家,不由他不大吃一惊,李阳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会被苏振国相中?

    苏振国可不是一般的省长,不仅是华夏政坛的明星,而且,他还是苏家的人,他的身后,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爷子。由此可以推断,能被苏振国相中,李阳必定有过人之处。

    在研究了李阳的履历、了解了李阳的家庭和求学、从政经历之后,唐钟天以他多年阅人无数的眼光得出了一个结论,此子性型坚韧,性格隐忍而善于谋算,为人审时度势,冷静又不乏冷酷,若有机遇,日后必成大器。

    也正是基于以上对李阳的认识,他对李阳愈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尽管说来以李阳的平民出身的身份,他二十四岁才是正科的级别,也不过是一个刚刚入流的省长秘书,距离他的择婿标准还有差距,若是平常,李阳别说见他一面,就是连迈入唐家门槛的资格都没有,但在侄女提出李阳想来唐家提亲时,他只犹豫了片刻就答应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要亲眼见见李阳,亲自考考李阳。要看看李阳是不是一个可造之材,如果可能,即使他成不了唐家的女婿,成为唐家的嫡系也未尝不可。相信李阳就算娶不了唐韵云,也不会拒绝接受唐家的橄榄枝。

    实际上在唐家答应李阳前来提亲的私心中,更大程度上不是认可李阳和唐韵云的婚事,而是想考验李阳的真才实学。想让李阳为唐家为用。在内心深处,他对李阳可以入他之眼成为他的女婿,并没有抱上几分希望。

    放眼天下,能拒绝唐家培养意向的草根年轻人,几乎没有。

    因为感情不能代表政冶,唐钟天虽然理解李阳和唐韵云之间的感情。他也不会因为理解就答应嫁侄女,他的原则不会动摇,李阳必须符合他眼中的青年才俊的标准,才有资格向唐家提亲。

    提亲只是初步具备了可以和唐韵云交往的资格,距离迎娶唐韵云,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唐钟天就要诚心刁难一番李阳,宝剑锋从磨砺出,他就是要看看,李阳在强大的压力面前,能保持几分镇静,又能发挥几分才智。

    应该说,李阳一开始阐述儒家思想时,很是让唐钟天不屑,都是一些书本上的大而空的知识,并无大用,李阳不过如此。

    但随后李阳话题一转,总结出了一句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就如平地起惊雷,险些没有让他拍案而起,还好,强压内心的震惊和狂喜,他没有当众失态,否则他的权威将在李阳面前荡然无存,下面的戏,就不好唱了。

    等李阳再提到道家神秘人物对华夏历史无所不在的至关重要的影响时,他又一次差点拍案而起,震惊、不解让他几乎怀疑眼前的李阳是不是哪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隐形世家的子弟,否则李阳怎么可能知道历史上最隐秘的一部分真相?

    不过多年的修行还是让他除了流露出惊喜之外,还保持了足够的镇静,只是对一向喜欢国学、十几年一直精研佛学的他来说,第一次和一个这么年轻却又这么渊博的国学高手对话,不由他不见猎心喜,对李阳的成见就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了大半。

    “继续说下去。”唐钟天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道:“你的观点很新颖,那你说说看,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具体到做人处事上,应该怎么做?”

    这一句话明是问询,其实是一道非常宽泛并且非常不好回答的人生选择题,主要是没有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全在唐钟天的一念之间,称了唐钟天之心,算是过了一关,他要不满意,前面的努力就会全部付之东流。

    所有人的目光就都落到了李阳身上,李阳大感压力倍增。

    好在李阳是遇强则强的性格,而且他也明显感觉到唐钟天对他态度的微妙变化,察颜观色是一个秘书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况且李阳本来就以见微知著见长,他微一沉吟,缓缓地答道:“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做人做事,以道家的拨乱反正、功成身退的思想避世,以佛家的济世为怀、万法皆空的思想出世,从而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

    说完,李阳微一弯腰:“不好意思,在几位长辈面前班门弄斧了,见笑,见笑!”

    如果一个人恰逢太平盛世,怀揣治国平天下的想法成就一番事业,功成名就之后,悄然身退,又慈悲为怀,广行善事,最后功德圆满,则是完美无缺的人生,当然,能达到以上境界者,万无其一。但人生就是不断的孜孜以求的过程,谁不想追求完美?

    李阳的话说完之后,一时房间内落针可闻,不但唐钟天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唐钟乐也是低头不语,陷入深思之中,就连唐钟一也目光深远,一时呆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