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石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石

    翌日,盐田潮水半干。把这些半浊潮水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再过两日,就会逐渐析出粗盐来,可惜现在是春季,要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怕仅一日一夜功夫,潮水早就彻底干透,析盐速度更加快些,当然,晒析出来的粗盐还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把杂质去掉,这就要专门的盐工帮忙处理了。

    望着盐田池中堆积如山的盐粒,杨承平目瞪口呆,难以置信,精神恍恍惚惚,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在一般的盐场,可是要经过好几道程序,分煮、煎、熬三种方式,费时费力费柴,甚至几百人同时开工。才能获得几十上百斤盐,然而,现在只需开辟一个盐田,引海潮入田,之后不用怎么理会,层层盐块居然自动析了出来。

    想到盐户们的日夜操劳,一家老小都是面黄肌瘦没有人样,却不及人家一夕所得,真是天理何在,杨承平万分感叹,对发明此法的楚质佩服得五体投地。

    “杨兄。”有些许得意,但是想到正事,楚质连忙正色说道:“以一个月为限,此地所产之盐,就全部拜托你了。”其实楚质也知道,这样做不符合程序,容易被人指责,但事急从权,也不顾上那么多了。

    “定不负大人之托。”杨承平肃容道,难掩心中欣喜,如此大单的生意,其中利润之丰厚,要比走私赚钱多了,等等,没有朝廷的盐引,以及盐官开的勘合,与走私也没什区别。

    怪不得当日说要与我合作贩卖私盐。原来说的是这个啊,杨承平心中嘀咕,彻底恍然大悟,片刻之后,忽然想到,当楚质将晒盐之法献给朝廷,沿海诸州都建起这种盐田,日产盐量必定过亿万斤,盐价必定会降下来,私盐之厚利将不复存在了。

    对此杨承平却不感失落,因为经过几日的反思,他也有洗手不做的念头,毕竟不是单纯的逐利商贾,为了利润可以无视一切,有家族的负累,幡然醒悟之后,不敢再作出有辱门风的事情。

    然而杨承平却不知道,就算食盐产量大增,只要朝廷的食盐专卖政策依旧,百姓享受不到实惠,私盐贩卖泛滥的情况不会有所改变。

    得到满意的回复。楚质也不耽搁,立即打道回衙,春天一到,事情又开始繁多起来,又到了忙碌的时候。

    望着楚质远去的身影,杨承平心中掠过敬佩、羞愧、感激之意,良久,才回身对旁边低头的随从说道:“于二,明天你就带人来……。”

    忽而发现于二满面悲伤,扑通跪到在地,双手捧着盐粒,默默流泪不止,杨承平轻轻叹气,当年于二的兄长就是为了煮盐,进山砍柴被毒蛇咬伤,最终不治身亡,而现在看见晒盐之法,根本无须器具柴薪便可制出盐来,心情肯定极其复杂。

    少了煎煮之苦,以后盐户们应该好过些了吧。

    回到县衙之中,审理了几个鸡毛蒜皮的小案子,无非是邻里是非,斗殴打人之类的琐碎矛盾,对此楚质也算是经验丰富,不执著谁对谁错,凡事以调停为主,宁愿拖到事主自动撤诉,轻易不肯宣判,深得礼之用以和为贵的精髓。

    对于楚质的审案方法。旁人一直不明其意,猜测认为知县大人是怕断错案子,纷纷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小心谨慎,直到年底各知县到州衙述职时,众人才发现,以前数量居高不下的钱塘县,今年的案子反而少了几成,且事主不服到州衙上诉的情况极少。

    立时,知州范仲淹大加赞赏,让楚质介绍具体做法,适时众人方知,一个调字居然有这么多门道,什么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让事主胜败皆服等等新奇理论,着实让其他知县或心服口服,或不以为然。

    不管怎么说,在第一年政绩考评中,毫无疑问,楚质肯定少不了一个忧字。

    眨眼又到中午时分,劝退两个由发生口角而升级为斗殴的小伙,楚质悄悄地伸了个懒腰,一拍案木,当下宣布退堂。其他案子暂且下午再审,见到没有热闹可看,堂外围观百姓也纷纷散去。

    迈着悠悠步伐往内衙走去,寻思着待会是吃鱼还是羊肉,夏秋时际才是享用海鲜的好时节,现在还是羊肉美味些,打定主意,楚质又开始琢磨羊肉的烹制方式,是清蒸、红烧,还是闷煨……

    片刻,楚质就知道自己用不着犹豫了。有人替他作出决定,从州衙赶来一个衙役,呈上范仲淹的请柬,注明是邀其赴宴。

    愕然,低头细看,居然还是私人性质的,愣了半响,楚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