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夏与高丽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八章夏与高丽

    明历四年(1368年)八月二十四日。大明刚送走泰西使节费雷格、格列西列,又迎来了两拨使节,巴蜀的夏政权国子祭酒刘湛和权知高丽国事金英浩,不过这两国使节受到的待遇却大不相同。

    金英浩自然由外务部出面招待,居住在南京城西区的高丽国驻大明使馆里,可是刘湛却另外一番处理了。

    龙凤三年,明玉珍奉天完帝徐寿辉之命西征巴蜀,趁着天赐良机擒获了元廷四川行省左丞哈麻秃,击走右丞完者都,占据了重庆,并乘胜而进,攻占了泸州、叙南(今四川宜宾),被徐寿辉封为广西两江道宣慰使、陇蜀四川行省参政。

    龙凤四年春,完者都从果州(今四川南充)纠集残兵,与四川行省平章郎革歹、参政赵资等屯驻嘉定(今四川乐山)大佛寺,阴谋收复重庆。明玉珍派义弟明二(或作明三、三奴,本名万胜)率军围攻,相持半年未克。明玉珍亲统大军增援,克成都、嘉定,生擒完者都、郎革歹、赵资,杀于重庆大十字街,自是蜀中郡县相继而下,尽拥川蜀之地。接着又大败了被元军所败,窜入巴蜀为害的红巾军残部李喜喜军,随之挥师北上,攻打兴元(汉中)和巩昌,但为元军李思齐部所逼,保巩昌而弃兴元。

    龙凤六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害,明玉珍悲痛万分,传令川中全军缟素戴孝,为徐寿辉隆重发丧,又在重庆城南为徐寿辉立庙,春秋奉祀。他召集部属,义愤填膺地说:“吾与友谅同事徐氏,今友谅弑主自立,当整兵讨之。”令部将莫仁寿领兵守夔关,不与相通。又移檄四方,会兵三峡,并在夷陵设奉天征蛮大将军府,准备大规模讨伐陈友谅,为徐寿辉报仇雪恨。

    重庆父老见明玉珍将离开四川,纷纷出面挽留,谋士部将也竭力拥戴他为陇蜀王。明玉珍推辞再三,方于龙凤六年十月于重庆即陇蜀王位,但不易国号,不改元,仍尊奉天完政权及其纪年,并为徐寿辉上谥号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随着明玉珍政权在巴蜀的统治日益巩固,其头号谋士,元廷进士、泸州名士刘桢劝言道:“西蜀形胜虽小,沃野千里,北有剑门可以窥陇西,东有夔塘可以达江左,今民遭青巾之苦(指李喜喜青巾军扰害四川),幸获扶养,颇得苏息,人心之归,天命可知,他日大事可举也。此时若不称大号以系人心,军士俱四方之人,思其乡土而去,明君虽自保全蜀尚难,况欲天下乎!”

    这番话与历史上耿纯劝刘秀、诸葛亮劝刘备所考虑的利害关系相同,更有部将戴寿、张文炳等极力赞画,明玉珍思虑再三便以从之,于龙凤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正月初一,公元1363年)正式即皇帝位,建都重庆,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国子监。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去佛、道二教,专奉弥勒佛。定赋税,十取其一。

    这年冬天,明玉珍遣恢复原名的万胜率兵攻打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先胜后败,第二年又有巴州叛乱,万胜率军平定,此后明玉珍便收缩战线,不再采取大的军事行动,改为一力发展内政。

    明历元年春,明玉珍仿宋制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万胜为左、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等为平章,邹兴镇成都,吴友仁镇保宁,莫仁寿镇夔关,皆平章事;窦英镇播州,姜珏镇彝陵,皆参知政事;荆玉镇永宁,商希孟镇黔南,皆宣慰使。。闻刘浩然称帝北伐,遣使负粮食万石,布帛千匹,以资北伐,并求通好与大明。

    当时刘浩然正全力北伐,无心他顾,加上对明玉珍如此识大体,用实际行动支持北伐非常赞赏,便收下东西,同意与夏通好。

    大明北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便攻陷大都,逐走元廷。占据北方诸省,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强大军事实力,让明玉珍心怀畏惧,于是便累累遣使至南京,求以藩属国安之。对于这种分裂割据的行为,刘浩然当然不答应,但是由于明军主力一直在北方与北元对耗着,一时半会难以抽调兵力南下平定巴蜀,便拖而不决。

    明玉珍也猜出刘浩然的心思,开始加强对东边和西边的防御,凭借地理天险设下几道防线。明历二年,明玉珍因病去世,临终前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并密嘱其太子明升机要。国丧过后,其子升继位,改元开熙,上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

    明升即位后,以刘桢为相,一直谋求与大明通好,此次刘湛出使南京,所为还是想与大明保持现状。

    不过刘湛来到南京,依然没有享受到外务部招待的待遇,而是由户部招待,其中味道,颇有才学的刘湛自能体会,不过让他感到一丝期望的是刘浩然在高丽金英浩之前接见了自己。

    “你主珍公据于蜀,各郡臣民遗暴元青巾之虐。百无一二。珍公致躬行俭,兴文教,辟异端,禁侵掠,薄赋敛,一方咸赖小康焉。”待到刘湛礼毕之后,刘浩然首先对其主明玉珍感叹赞赏了一把。

    “我曾闻珍公殓葬品除随身衣物外,惟一能算作金银珠宝的只有一只金杯和两只小银锭,而且那还是天完帝徐公所赐。如此俭朴之君,实为我等之楷模,未能一见珍公,实为我此生之憾事!”

    听到大明皇帝如此赞赏自己的先主,做为臣子的刘湛当然要大礼叩谢,但是一想到这位皇帝只是一个劲地夸先主,对自己当今主上却一字未提,这到底卖的是什么药,难道他已经清楚地了解到当今巴蜀夏国的现状?

    刘浩然当然清楚夏国现在的现状,明玉珍是位有为之君没错,但是他的儿子明升却是位平庸之才,加上明玉珍去世的早,才三十多岁就驾崩了,与他一起打江山的大将重臣们个个都还是壮年,这些人虽然对明升还算忠心。但是他们对朝政的影响力却日益加重,加上没有上方的约束,不可避免地开始谋起私利来。现在巴蜀夏国治下的百姓,有四分之一已经成为夏国武将官员们的庄户,也就是私产,大半的良田也流入这些人的囊中。

    看到这份探子发回的细报,刘基曾感叹道:惜其不能谨之于始。私家倍于公室,仓帑空虚,故不能展其疆界,难持其国。意思也就是明玉珍虽然一心为民,可是在世的时候没有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体制对重臣加以制衡。结果他一去世,所做的一切就白费了,现在的巴蜀夏国是干弱枝强,更加没有实力对抗大明了。

    “我敬珍公,也意欲保其子嗣,而今天下一统势在必行,而巴蜀内忧外患,明升侄儿之才难有回天之力,不如早降,我定可保其富贵连绵,也可让珍公在天之灵以慰。”

    待到刘湛又一次礼毕,刘浩然开门见山地说道。

    刘湛一听,有如五雷轰顶,他总算明白了大明皇帝的真正用意,在其心里,巴蜀夏国只不过是割据之地,这位立志一统天下的皇帝怎么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了,就算夏国再进贡更多的金银珠宝,姿态摆得在低卑,依然阻止不了其决心。

    想到这里,刘湛的侥幸心一扫而空,刚才还因为自己在高丽金英浩之前得到接见的兴奋也变成了难过,原来在这位大明皇帝心中,自己的夏国再如何也是内政事务,除了速速投降就是兵戎相见,实在没有什么好说了,而高丽是藩属国,有的是话说,晚见一会又何妨。

    “陛下,我夏国愿世代为大明属国,不敢有丝毫二心,请陛下念及巴蜀之地百姓难得安养数时,求不要绵及战火于其身。”刘湛还想再努力一把,伏倒在地,痛哭流涕道。

    “信翁先生,”刘浩然上前扶起了刘湛道,“你虽是江西人士。但是僻居巴蜀多年,已视此地为故里,百姓为乡亲,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巴蜀自前秦之时便纳为王朝版图,世世代代未曾割离,而今我若是允你夏国割据为属国,我便是千古罪人,此等大恶,我是万万担当不起。另我大明王师,一统天下,上承天理,下顺民意,乃是大义所为。且我明军军纪森严,视百姓为父母,安敢有扰地方?反倒是你伪夏为一己之欲,私家之富贵,逆天而行,顽抗王师,引战火入巴蜀,这才是真正的罪人。先生是饱学之士,熟读史书,万不可与此等罪人同行遗臭万年之事,当回去劝导你主,早日归顺大明,免战火荼毒,也不枉珍公生前安巴蜀保万民的一片苦心。”

    刘湛听得这一席话,知道已经事不可违,虽然刘浩然说得大义凛然,但这是强者的宣言,刘湛知道自己夏国的底细,就算天下人都知道夏国对大明是螳臂挡车,就算明升愿降,那些大将重臣为了私家之富贵,岂肯如此轻易举降,至少也要抵抗一阵子,让明军吃点亏,然后看准时机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