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疑惑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请喜欢本书的读者一定要收藏本书。另外补充一下,这两天的更新都在晚上,周日才开始上午、下午、晚上分别更新,并且保证每日在一万字左右,只多不少。

    ……………………………….…………………………

    原来她真的是冯苏女儿,想到她父亲冯苏,赵强看冯云的眼神不免有些复杂,因为冯苏这人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冯苏是山东人,不过他既不是靠降清得仕,也不是以军功升职,而是在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始步入仕宦之途。先授庶吉士,再改授内翰林院国史院编修,充任日讲官。此后,又历外任多职,至康熙六年提升为礼部侍郎,九月调任吏部右侍郎,次年,授以显职贵州巡抚。冯苏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且进展很快,与明朝并无政治关系,跟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也无丝毫瓜葛,他所得到的一切荣誉和地位,都是清朝给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任谁见了都以为会是对清朝肝脑涂地,死心报效的一个人,却做了一件让谁也想不到的事。在吴三桂起兵到了贵阳后,第一个投靠吴三桂的并非是先前吴的部下,而是吴三桂以为会以死相抗的巡抚大人冯苏。

    冯苏的归降让吴三桂大为惊讶,以为自己是做梦,确认是真的之后,大喜之下亲出营门将冯苏迎了进去,恍如当年曹操迎许攸一般,对之格外器重,仍命其出任贵州巡抚,主掌贵州一省军政。与之相反的是大跌眼界的清廷,康熙得之这个消息后,连骂冯苏忘恩负义,甚至连数典忘祖的话都说了出来,只可惜冯苏是汉人,不是他们满人,这数典忘祖似也按不到他头上。

    冯苏投了吴三桂后,起初几年吴军进展迅速,局面一片大好,冯苏也以为改朝换日,重换汉家江山指日可待。可是没想到的是,其后局面崩坏之快就如天上流星一般快捷。这一切只因为吴三桂壮士暮年,已经老矣。当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时,才六十刚出头,体也还强健,马上功夫不减当年,射箭,飞舞大刀,亦见功底不凡。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吴三桂的年纪也是越来越大,进取之心也不如先前,初期取得的好局面也渐渐消失。前线不断传来失败消息,身边也不断有人背叛、逃亡、投降,冯苏在贵州也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坏消息,这同几年前捷报飞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吴军初到湖南时,冯苏便亲笔书信让吴三桂即刻挥军渡江北上,直掏京师,不过却因为吴三桂迟疑不决,导致荆州、武昌很快被清重兵驻守,成了吴军不可逾越的一道防线,进而与清军隔江对峙,丧失了主动权。眼看局面崩坏如此,冯苏是又急又怕,急得是大好局面毁于一旦,怕的是清军渡江后自身性命难保,这个时候想重新投靠清朝已是不可能,无奈之下,冯苏便亲到吴三桂身边,替他奔波于长沙、松滋、常德、湘潭、衡州之间,到处传达吴三桂所授的方略,希望能让局面有所改观。可惜的是,局面却未如冯苏所愿,毫无起色迹象,吴军处处被动挨打,只有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

    吴三桂此时也是悲悲切切,情志不舒,冯苏见状便想安慰他安心以待,于是便与夏国相、方国琛等人相率劝进吴三桂即皇帝位,好安抚军民之心,鼓舞士气,继续与清廷对抗到底。吴三桂即皇帝位后,宣布国号大周,从三月改元“昭武”,以衡州为都城,改名为“定天府”。他当了皇帝,置百官,属下也改易官称,逐一册封。首先封他的妻子张氏为“皇后”,封应熊庶子吴世璠为“太孙”。加郭壮图为“大学士”,仍守云南,设云南五军府、兵马司,改留守为六曹六部,冯苏也因劝进之功被任命为六部之首的礼部尚书。只可惜,他这尚书做了不到一年,便成了清军俘虏。因其原是清廷十分信任的重臣,身为贵州巡抚本应安保地方,抗拒吴军,不想其却是第一个响应吴三桂,其后更是在劝进吴三桂称帝出了大力,这样一个人物,康熙自然不会轻易饶了他。一纸圣令,冯苏连同他的家小被一同押解进京,在东城胡同被凌迟处死。其膝下三子除幼子才六岁,免与一死后,其他男丁尽被诛杀。女眷也被发往关外,给批甲人为奴。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