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留辫不留头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脑袋后面的这条金钱鼠尾辫是该割去了,当各营集合完毕,听到赵强下割辫命令后,汉军士卒们对割辫没有任何心理抗拒,因为在十年前,他们已经割过一次辫子了,现在这条辫子是两年前刚刚长起来的。

    当年吴三桂率三军拜谒永历帝陵誓师北伐,事先,他召集诸将说:“拜别已故君主,应当穿故君时的衣服见他。”指着自己的头问诸将:“我先朝曾有此帽子吗?”又指指自己身上的衣服问诸将:“我先朝曾有此衣服吗?我这老臣将易服祭故君,你们自己考虑该不该易服。”

    满清自关外建国伊始,就确立一项政策,凡从明朝俘获或投降过来的汉族百姓,汉官汉将都必须剃发易服,改穿满族服饰。否则,就是不遵国体,对清朝不忠,视为大逆不道,罪不容诛。在明朝看来,凡已剃发易服的汉人,就是叛逆,视为敌人。吴三桂带头去满装,改穿汉服,重新蓄发,吴军上下自然效仿,赵强自己也曾在北上的前几天亲手割掉过脑后那条辫子。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吴三桂改服之后,便到永历帝陵前哭祭起来,并且声嘶力竭,极尽哀色。赵强不否认吴三桂反清壮举,但对于他的这一行为却是非常不耻,要知道永历帝是吴三桂擒获,又是他亲自下令秘密.处死,十余年后他却又拜倒在永历陵前,痛哭流涕,他悲从何来?哭的又是哪门子?

    与其说吴三桂哭永历帝,倒不如说哭他自己更符合实际。为清朝奋斗了大半生,换取了一顶王冠,获得一方土地,希图永镇,世享福贵。谁想康熙一山不容二虎,执意要让他一贫如洗的回到关外去,回到关外就意味着吴三桂将失去所得到的一切,了此残生。而且,到那时,命运如何,谁又能敢保他及子孙平安无事呢?也许,在永历帝陵前,吴三桂流露出的那行热泪中包含了他自己的愤激、不平和悲叹、后悔的情绪吧!

    当时的吴三桂哭得过于悲痛,悲声牵动了三军的民族情感,吴军上下包括之前的赵强只想到朝廷不守信义,剥夺了他们已得到的东西,对朝廷的愤恨—满人压制汉人,占据了他们的心头,谁还去想永历帝死于谁手?偶尔想到,自然得归罪于满人的清朝。所以,吴三桂一哭,三军同哭,上下一心,誓与满清不共戴天!

    当然,赵强要部下割辫与当年吴军上下割辫不能比的,那时是十几万大军齐割辫,现在却是数百人而已。不过声势比不上昔日,这性质却是要强于昔日,赵强要割的不仅仅是辫子,更是决裂,与满清的彻底决裂!让这些异族知道,从今天开始,他们不再是满清治下的奴才,而是赵强部下的铁血之士!

    任何三心二意,意志不坚定,有忠诚于满清思想的人都要被清洗!

    汉军士卒们手脚很麻利的就相互帮忙割掉了辫子,鄂伦春人和各族壮丁们却是惶恐万分。人人脸上露出惧怕之色,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汉人要他们割掉辫子,万一被清军发现,那可是要族诛的大罪啊!

    一些壮丁们脑中不约而同的闪过一个念头:这些人到底是不是朝廷的军队?

    “你们割不割!”

    赵强连吼了三次,人群却是没有半点动摇,壮丁们和鄂伦春人只是惊恐的望着他,没有一个人识趣的主动站出来,让赵强买马骨的希望落空。

    沉寂,沉寂,首义城中一片安静,就连那些听不懂的罗刹女人也十分安静的望着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幕,没有人敢吱声,她们知道,这个堡垒中的最高指挥官在生气。

    “割了,都给我割了!”

    在赵强的示意下,吴四带了几人按住三个鄂伦春人,不由分说就将他们的辫子用刀割了下来。

    “辫子,辫子!”

    三个鄂伦春人疯了般抓住自己的辫子,哭叫着相拥而泣,说不出来的伤心。那幅神情让赵强感觉像是到了1911,当年中国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割辫子运动,在这场全国性的运动中,很多满清的遗老遗少被激进的革命党人或者进步学生青年给强行剪掉了辫子。在辫子被剪后,他们的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