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天才戴梓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戴梓,字文开,号耕烟,浙江人,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响应吴三桂反清,康熙遂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在清军路过家乡时被杰书招入军中随军出征。康熙第一次接见他时,令他作《春日早朝诗》,受到赏识,授以翰林院侍讲官职。

    戴梓为人十分聪明,且学识渊博,在绘画、书法上都有一定的造诣,还通晓音律,曾参加编修《律吕正义》。另外他也通晓天文算法,写过《治河十策》。并且其还有着极高的研究制造技术才能,康熙有次问他是否明白外国产的法琅的道理,戴梓就很快地研制出来了。但这些都是次要的,让赵强记得此人并且印象深刻的乃是他那让人称奇的制造火器才能。

    据赵强看过的史料记载,戴梓曾制造连珠鸟铳献给清政府。这种鸟铳是一种能连射击二十八发的火器。据纪昀(纪晓岚)记载,他由戴梓的子侄那里了解到,这种鸟铳形状象琵琶,火药和铅弹存在铳的上部称作铳脊的地方,有两个机轮,扳一机火药和铅弹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就随之动作,火石激发鸟铳发射,如此重复,二十八发射击结束后,才需要重新装火药和铅弹。这是中国有史记载的唯一自动射击武器,用机枪来称呼这“二十八铳”也不为过。然而就是在康熙这位“英明”君主的盛世大清,这种先进武器不但未得到推广,而且连实用的机会都没有,其实物只能藏于家中,以至于一百多年后,英国人凭借着并不先进的前膛枪就打开了满清的国门,实在是让人不胜唏嘘。

    戴梓的才干不仅仅是制造“二十八铳”这样的准机枪,可以说但凡是他所能接触到的火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只要他看一眼,便能立即仿制出来,这种“山寨”能力恐怕后世的军工都要自愧不如。曾有西洋人以一种称为蟠肠鸟枪的火器夸耀于康熙,康熙看过后也觉得此物甚好,便让戴梓仿制,结果戴梓不到一个月就制造出了多把这样的枪。所谓蟠肠鸟枪应是指枪管内有镗线(即来复线)的枪,在当时工艺条件下,戴梓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制造出有镗线的枪管,这不仅让世人称奇,更让赵强瞠目。

    戴梓自制的火器,不仅式样方便实用,并且质量也好,据史载其制的火器每发都能击百步之外。在清朝及以前历朝历代,计量都不是后世所用的米、厘米等,而是用步、尺、丈来测算。所谓百步折算成米,就是八十五米到九十米之间。现在关宁军中所用的清军火铳和俄军火枪,都不能达到八十米开外的射击距离,清军的火铳一般只能在五十步外开火,否则便不能击中目标,俄军的稍好些,但也只能达到六十步,这与百步的距离相差一半,可以想象,交战双方一方持有的火器可以压着对方打着几十米是什么样的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