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隐患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来人,鸣钟,召集百官升朝。”听完太监的汇报之后,朱厚知道事态紧急,连忙吩咐起来,虽然没有经验,但是朱厚也明白这种事情不能耽搁,不然甘肃动乱,被北蒙有机可趁,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且慢,皇上听臣一言。”看到太监准备依旨行事,张信心中一动,伸手阻止道,那太监听到张信的话,步伐一滞,转过身看向朱厚。

    “你先退下,待会有事再唤你。”朱厚强忍心中的焦急,将太监打发下去,眼睛盯住张信,示意他有什么事情赶快说,毕竟事情如此紧急,如果换做其他人说这句话,朱厚根本不予以理会。

    “皇上,甘肃是边陲重镇,动荡不得,不然蒙古铁骑随时可能入侵的。”张信表情严肃说道,这事情可不是在开玩笑,真的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朕知道,还有呢?”朱厚语气有些差,张信阻止自己上朝,不会就为了说这个谁都明白的事情吧。

    “要想解决甘肃之事,离不开朝廷诸位大臣的协助。”张信继续说道。

    “所以朕才要召集百官一同商讨此事啊。”朱厚说道,这也是明摆的事情,不仅需要大臣的帮忙,可能还要出动军队呢。

    “那皇上恐怕要将修建帝庙的事情暂且搁置了。”张信小心翼翼说道:“在此危难之时,朝廷不宜再起纷争,皇上以为然否?”

    “你说的没有错,为兴献帝修建家庙,待解决此事再说吧。”仔细考虑之后,朱厚无奈说道,毕竟两件事情孰重孰轻朱厚自己也能分辨出来。

    “事不宜迟,皇上赶快召集百官商议此事吧。”暗自松口气,张信连忙劝说起来,刚才还真怕朱厚沉不住气。当场反对自己的提议呢。

    “鸣钟召集群臣上朝,摆驾太和殿。”这时候朱厚也没有时间细想,张信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及这件事情,而是快步走出暖阁向太监宫女吩咐说道。

    乾清宫中雄浑地钟声再次响起。这已经是第二次响起这样地声音了。上次是因为边防缺饷地事情。而这次是兵乱。比上一次还要严重许多。还好事情发生在甘肃。朱厚此时还能保持镇定。安静地坐在太和殿小房之中。等候百官上朝。

    “皇上。群臣已经在大殿等候。该上朝了。”看到百朝已经在殿内列班站好。黄锦连忙小步上前对朱厚轻声说道。

    当悠扬地钟声截止。张信知道朱厚应该升殿与百官商议甘肃地事情了。回头看着雄伟堂皇地皇城。张信心里暗暗叹气。无论再怎么掩饰。大明朝廷已经积累百多年地隐患慢慢地开始暴露出来。皇帝官员侵占百姓田地、权贵大族兼并农田、隐瞒人丁额田。各地官吏贪污**。而这些隐患之中又以军事荒废最为危险。

    大明开国之初。为了减轻朝廷和百姓负担。各个卫所军户实行屯田制度。明代军屯制度地建立军队。简单说。军屯就是兵不出农。犹可以兼农。而省坐食之费。由于它寓兵于农。耕战结合。是军队生产自给地一种好方式。所以。代代相传。至明朝还不改。而且规模超越前代。效益更为可观。

    明太祖朱元璋崛起田间。深知士农工商之中为农者最苦。因此起兵以后。一直留意军屯。早在攻在江南还没有建立明朝地时候。朱元璋就沿前朝旧制建立民兵万户府。专管军屯等事务。令军士在南京龙江各处地边区和人烟稀少地地方开垦荒地实行屯田。力争军粮自给。减少百姓负担。

    事实证明朱元璋地决策是正确地。正是凭着屯田带来地好处。建国之后明朝地国力持续上升。终于将蒙古人逐出中原。因此朱元璋曾经自豪地说过:“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

    接着永乐帝即位以后,也继续大力命军兴屯,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就是因为这样,永乐皇帝这才有足够的粮饷与北方的蒙古人多次征战,不像后来,因为每次战役都花费粮银众多,弄得皇帝和大臣们都不愿意轻易开战,恐战避战之风慢慢形成。

    明代军屯,集中于边区,尤其是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太原、固原等九个边陲要地,这九个军事重镇,既是重兵固守的要地,也是军屯地重点地区,九边地理位置归属北方,肥沃的田地有限,慢慢的已经没有荒地可以开垦,到了宣德年间,法久弊生,各项典章制度渐趋破坏,军队屯田亦不例外。

    时至正德初年,各地地军屯已遭到严重破坏,而是那时候正是大太监刘瑾专政,为伪增田数,横加搜括,讨好正德皇帝,无礼各地屯田日益锐减的情况,竟然说辽东军屯比永乐时增加一万八千余顷,而屯粮之入减少五十余万石,对此加以征税。

    屯田制度的败坏原因有多种,边境日渐多事,多抽屯军补伍,导致田地荒芜,沿边腴田多为将官、豪族侵夺,田租赋税收不上来,边备设施湮没,无以抵御边境骚扰等等,而屯田是九边各镇的基础,各镇官兵的粮饷大半是从屯田得来的,如今屯田制度败坏,那么数十上百万的军士粮饷就转移到朝廷身上。

    朝廷一时之间哪里可能筹备得出那么多的饷银出来,每年派发给九边重镇官兵的粮饷极为少数,再加上军队将领官员层层剥削,真正发手士兵军卒手中地银饷不足几分之一,空饷也是经常的事情,如此一来,军户逃散那也是正常之事。

    就这样随着屯田制度的败坏,也直接影响卫所军户制度的衰落,挥下军户减少,那卫所长官自然害怕朝廷追究责任,所以冒名顶替,占役,捉丁。报空额吃空饷的事情也开始盛行一时,九边卫所的战斗力自然变得极差。

    可是朝廷也理亏,明知道九边重镇的将领在地方为非作歹,没少做目无法纪的事情,朝廷大臣们有时候只能装聋作哑,直到不能装下去时。这才写几道公文训斥几句,根本没有实际动作,因为皇帝和大臣也担心边防士兵哗变。

    就是因为朝廷的纵容,所以边陲地将领越来越过份,屡次三番的闹出动静来,以此要挟朝廷满足他们的私欲要求,但是无论朝廷怎么么妥协退让,也绝对不能容忍有人杀害朝廷派出去的监察官员,这次甘肃总兵李隆的行为已经触及朝廷的底线。

    不久之后。已经在家中地张信接到消息,当朱厚将甘肃兵变的消息告诉群臣之后,百官愤然起来。要知道文臣武将是天生的冤家,以前还以大局为重,担心边防有失,所以一再忍让,可是现在李隆却做出类似要起兵谋反地事情,这绝对是不能姑息地,不然朝廷的威严何在,百官怎么能立足于朝堂之上。

    皇帝与群臣地意见难得保持一致,根本没有多言。立即开始商议起该怎么应付眼前的局面来,朝廷之中当然是文官居多,自然非常喜欢纸上谈兵,而且明朝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谋反,其制度也和宋朝一样,是以文官专职武事,真正上过战场的没有几个,出地主意虽然天花乱坠,可是落入知兵事之人眼里。却没有一个可行的。

    看到兴致勃勃吵闹纷飞的朝堂,朱厚再怎么不懂军事,也知道不能轻易听信这些人地意见,江山是自己的,而且甘肃情况紧急,可不是给他们实践理论的地方,无奈之下朱厚只好求助杨廷和这些老臣了。

    说来也奇怪,除去开国之初的那一段时间,大明王朝赫赫有名的军事强人都是一些文人。这虽然与武将没有机会独当一面有关系。但这也说明大明的文人并不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体弱书生,而且对军事谋略都十分了解。要知道真正面对战场硝烟的时候,并不像嘴上说话那么简单,如果不知兵事的话,在刀光剑影地战争上,谁敢轻言能保住性命。

    以几个内阁学士为例,当年正德皇帝非常喜欢御驾亲征,经过出入危险之地,大学士们为了能见到皇帝,没少往军营里面跑,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对兵事有所了解,而费宏更是在宁王谋反之时,亲自率领民间乡勇讨伐。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无论怎么样抑武重文,但是从古到今,争勇好斗的天性已经深深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无论文人怎么不承认,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与武将士兵一样,在战争上证明自己,因为战争是最能表示勇武的地方,要知道历朝历代的兵书都可是由文人整理保留的,要是他们真的厌恶战争的话,怎么会翻阅兵书,研究行军作战方案啊。

    事实证明几位内阁学士都是临战经验丰富之人,听到甘肃动乱地情况后,根本没有露出惊慌失措之色,脸上充满淡定,接到朱厚的询问后,更是三言两语就拿出解决的方案来,这让兵部尚书彭泽有些失望,要知道这可是显示自己才能的最佳时机啊。

    虽然身为兵部尚书,但是彭泽也知道皇帝对自己似乎有些成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