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 忠义两全的坚定(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后世电视剧中,一般有皇帝或是大臣出巡,必定有人喊冤的狗血情节终于让刘淮遇上了!

    王承业神色铁青,对于这些意料之中的“上*访”户他早就让人事先控制起来,沿途他强迫百姓,夹道欢迎,装出一副歌舞升平的和谐景象,城内也做了许多布置,没想到居然有人摆脱了他的控制,来到了太子殿下面前告状!

    真是百密一疏啊!

    “太子殿下有令,一干人等全部带回府中审问!”

    随着刘淮麾下虎贲卫的出动,王承业的面色变得更加难看,头上的汗水也不知不觉的大量冒出!

    *************************************************

    南宋临安

    贾似道奏折直接送到了谢太后的手中,虽然贾似道此时被一贬再贬,但是作为身份显赫的卫国公,他还是享有密折上奏,直接上达天听的权力!

    看完贾似道的密折,谢道清悠悠一叹。

    当初贾似道兵败误国,朝野震动,群情激愤,宰相陈宜中奏请诛杀贾似道,谢道清没有答应,只是将贾似道罢官放用逐,原因很简单,因为身在高处她知道,当初大宋的财政已经透支到极限,国库甚至没有钱来给官员发俸了!

    国家面临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是贾似道出来行买公田之法,硬生生的从地主豪强手里盘剥了大批的土地,因而得罪了很多人,百姓恨他,官员恨他,士子恨他,但是国家受益了!某种程度可以说是贾似道一人力挽狂澜,造就他的奸佞之名!

    贾似道的密折中,只提了二件,一是隐讳的提出李庭芝的两淮一系执掌军政,势力过大,二是在淮北李庭芝和大汉军队的摩擦,结下仇恨,贾似道希望能够出使大汉化解矛盾,因为此时的南宋襄阳关还没有收复,不宜树敌过多!

    二件事都说到了谢道清的心坎之上!

    李庭芝行事有些专断,诸如对归降蒙古人的旧将只要重归大宋就既往不咎一事,连向宋廷请示一下都没有就擅自做主,尽管谢道清也知道这是安定局面迅速有效的手段!但是李庭芝当时连个请示报告都不打,事后赦免完这些降将才珊珊来迟的发一份奏折。

    这让谢道清大为不满!

    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唐、五代的历史给了宋朝统治者很大的教训,因此宋朝取得天下后,便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如何防止人事、财政、军政等大权旁落,如何禁制百官间凭借种种因缘相互朋比为党,如何消除地方上已存在或潜在的割据势力,以致构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离心力量等等关系国家根本的问题。

    于是,在整个朝廷人事工作的层面上,处处设置掣肘,利用掺沙子,丢石头,挖墙角的策略,防止一人独大。任用官员,贯彻文武相制、内外相危、上下相轧的原则,都分明体现出统治者“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的良苦用心。

    这也是当时宋廷基于那个时代而产生的“政治智慧”,高端决策层理性行政及其经验哲学的结合与折衷。

    皇帝幼小,垂帘听政的谢道清自然对着一套有着深刻的认识。

    现在四个平章军国事(相当宰相)之中陆秀夫是李庭芝的属下,文天祥和陆秀夫走的很近,而且对李庭芝一向鼎立支持,影响力在文官之中一下子占了五成。

    最夸张的是军事上的,江北的李庭芝所部兵马战卒多达三十五万之巨,而江南的张世杰也是出自李庭芝麾下,现在张世杰所部的兵马也多达十余万。

    可以说南宋过半的军力并且是最精锐的战卒都在李庭芝的手里!

    谢道清虽然并不昏庸,还做不出过河拆桥之事,但是做了防范还是必要的!

    制衡之术!永远是君王最佳的统治手段。

    再次扶持起贾似道一系是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大宋的财政又开始入不敷出了,王室的成员赵若和虽然能干,但是指望他弥补大宋的亏空是不现实的!

    一念至此,谢道清立即在贾似道的密折大笔一挥!

    准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