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探(二)(2/2)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章

能对环境有着很好的保护。

    所以李威离三说勘测,不能随便圈。

    第二个就是出水。一旦大修水利后,汪洋变成平地,再怎么留,大量的肯定不存在了。水势一大……那么河流里的水流量会增加,甚至比圩田能抬出几米十几米高面水位,比如后来的破圩就是这样产生的。那么这种情况下,不但有保留大量的储水湖泊存在,还要保留足够的河流,甚至在挖宽挖深,能迅速将河里的汛水泄流到长江去。

    但若是象奏折上所写的‘一个个豪强伸出手来’那么湖泊淤塞,河道堵埂,没有了蓄水的空间,没有了泄水的通道。只要雨水大,汛期长,会出大事情。北方好一些……可是豪强们将手伸出来……也必然会带来不小的影响,并且对灌溉影响更大。

    将奏折合上,看了看名字说道:“魏卿,替朕草拟两道诌书。”

    “唔。”

    “楚州民司万清匕疏有功……迁为尚书工部水部员外郎,以此疏颁发天下。并诌令长于农稷生产、水利之学官民,各赴县州,亦或朝廷,上书己见。若有切中时宜者……目家纳采,即赴赏赐……有大功者,赐于官职。”

    魏元忠有些讶然。

    但随着释然,开始书写。对司万清升迁棍太快,有可能是唐朝建国史上最快的升迁,一个平民老百姓一下子跃成了从六品的官员。不知道进入朝堂后能不能适应。

    可考虑到若没有此人的上疏,下面各给官吏也畏于列强,会知情不报。一旦动工后,实际情况却被各个列强瓜分,那么最后局面,就会变成皇帝与所有列强,豪门与地主硬抗。这个结果,就是太宗皇帝都不愿看到的。这时候加入的人不多,还能及时阻止。这个升迁也就不那么重了。

    “再诌,自今以后,凡是所有陂塘堰渚圩堤防,各地官吏必须详细调查,绘制成图,说明兴修具体策略与方法,报上级核实。所以新田,由朝廷分配,还于百姓。凡自调露年朕议兴修水利后,私自筑围、埂、堤、坝者,勿论望门庶族、权贵宗室,一律收为国有。由户部核实,分配于贫地与佃户,以均天下贫富。”

    魏元忠擦了一把汗,均贫富?

    不过并吞之风太烈了,虽然郑家带了一个好头,仍然有大量的地主与望门在继续并吞,长久下去,琦国家也没有好处的。那怕就是将几万里海外的什么美洲占领了,象这样吞并下去,几百年也吞完了。

    李威继续说道:“凡有阻拦者,一律惩戒,轻则没收田产,重则流放,若是带头兴师动众反抗者,斩无赦。地方官员包庇者,一律免去所有官职,终身不得录用。”

    李威真的动怒的。你们还真当我是神马仁爱,一个老好人,好欺负。

    又说道:“自咸亨三年起,自朕为了福泽于民,与先帝倡导多方耕种养殖以来,侵占废弃沼泽者不究,然侵占河渠水道湖泊,影响灌溉,者,一律退耕返水。又,勿论何人,不得私自侵占江河湖泊,谋为己用,勿令者,一律严惩不怠。又,竹纸兴起,多有作坊侵占江河溪渠,谋己力,害水利,自诌书起,全部退返。缺水者,于荒地经地方官员核实后开塘,适度弓水,否则查没惊坊所有资产。又,关中河南之地,以至全国,多有大户人家,占水设碾,舂磨粮粟脂粉,以为己利。各地官员即诌书日起,核实灌溉用水之量,确认设碾数额,多余者,全部酌情查没。违令者严惩不怠!以上若是官吏处置不公,当地民众可以上疏朝廷,以求公正。”

    后面李威都想到过。原来准备各个大户代表到长安后,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协商解决。

    然而司万清的上疏,让他气坏了。

    水利可以说是国家的根本。就是放在后世,也十分重要的,况且现在这种脆弱的生产方式。

    可是魏元忠头脑很清醒,他没有往下写,而是说道:“陛下,且听臣一言。划划臣看了司万清的奏折,感到事情很严重,并且实际的,有可能比司万清写得更严重。”

    “嗯,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写起来会有忌讳。”

    “就是他有的不敢写出来,可仅凭他一人之言,恐难信服天下。以臣之见,不若让臣派出一些可靠的官员为使者,到各道察看,然后快马回京,将实情向陛下禀报。这样,向天下颁发诌书,也会更有理有据。”

    李威沉思了一下,说道:“好。不过将第一道诌书颁发了吧。另外派出使者,不可让地方官吏知道,改用其他的借口。以免被地方官吏误导。”

    “唔。”

    魏元‘忠离开后’李威怒气渐解。

    划才是生气了,然而想一想,无论那一朝一代,那一个国家不是有一大堆麻烦事,无法解决的。

    自己是地主阶级的头子,反而率领贫困阶级,在向地主阶级作斗争,算那门子事?

    ps:关于水利的事,若是懂,写起来很精彩的。不过主角不适合皇帝,而是地方官员才好。有可能下本书会写到水利的细节,放在宋朝写也更合理一些。划划看到一个故事,长乐女钱四娘前往将军滩前筑陟,溪流横溢,陟辄坏,钱四娘愤而投水死工好节烈的女子。这本书简单粗犷的带过了。但李威只要真的将这些事务做好了,就是不发展航海,一个更完美的唐朝也必然出现。

    再说一件有趣的事,某县官接到小民报案,我的菜园被某某捡到,前去认领不给,请县大老爷做主。此县令糊涂了,这不是其他东西,菜园子怎么捡?这就是薨田,下面的烂菱苇等草根,上面架木排浮泥,和稻,甚至种蔬菜。不过注意了,得用绳子栓紧,否则一夜过来,就飘到某一处地方。这也说明了古代人的智慧。(未完待续)

上一页 返回目录下一章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