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乱世英豪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军事史学家、国际政治学者以及评论家都致力于研究1946年4月24日挪威海那一声惊天巨响给世界格局与历史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有人说,那场不是核爆胜过核爆点燃的不过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苏维埃政圌权的敌视和畏惧,他们见识过社会主义浪潮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的惊涛骇浪,他们害怕意识流以无可阻挡之势越过那些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沁入他们的社会;有人说,东西方阵营本来就是相互猜忌、相互盘算的,二战之初双方都想利用纳圌粹德国这柄锋利的战刀去削弱甚至割下对方的头颅,好在最后一刻坐收渔翁之力,只不过阿道夫.希圌特圌勒领导下的第三帝国酝酿出了攻击力超乎想象的闪电战,既让西方世界深陷困境,也让东方强者遍体鳞伤,两者的合作只是从生存抗争的角度出发找到了相同的利益,它们的关系就连最基本的联盟也算不上,战争还没结束就开始了明争暗斗,战争结束后当即一拍两散、重新站回到了意识形态的对立面。

    学者的研究缔造了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学术格局,也发掘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费解的疑团。尽管好奇心能够驱使人们发现未知的新世界,但真相浮出圌水面的速度往往比人们期盼的要慢得多,战火硝烟则是说来即来。1946年4月25日,在珍珠港遇袭后罗斯福总统发表全国讲话的未知,杜鲁门向美利坚国民公布了美英联合舰队在欧洲海域遭遇沉重打击的消息,美国单方面损失舰艇2艘、受损5艘,超过300名官兵阵亡,数千人不同程度受到核爆的冲击和伤害,英国方面的损失则是两倍于此,而让人感到义愤填膺的是,这支联合舰队奔赴挪威海域肩负的是友好、和平的监督使命,并且事先向苏联方面作了通报,但苏联人在核爆后却宣布己方在公海进行核试验并没有任何针对性,只是美英舰队恰好进入这片海域,还大言不惭地号召全世界的共圌产主义者联圌合圌起圌来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作斗争。基于这一系列极端恶劣的行径,苏联方面又提出了自相矛盾的辩解,美国决定向苏联提出最严厉的最后通牒,要求苏联立即从挪威撤离全部军队和舰艇,全面停止核武器的研究和生产,接受国际社会联合调查人员进入苏联检查核武器项目设施,并就挪威海域核爆事件承担全部责任。

    同一天,英国国会亦通过了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的决议,通牒的内容和美国方面的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苏联在中欧驻军数量立即缩减一半”的附加要求。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亦发表了全国广播,公布了英国皇家海军在挪威海核爆炸中的具体损失情况,强烈指责苏联方面所谓的“公海核爆试验”根本就是针对美英舰队而来——经过现场官兵的指认,爆炸中心恰恰位于舰队中部,再巧的巧合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至于说苏联政圌府随后自食其言的论调,完全是想要混淆外界视听、将责任推卸到他们一手杜圌撰出来的所谓第三帝国残余武装。

    就在美英相继发出最后通牒后几个小时,苏联政圌府重申了自己既没有进行核爆炸也未拥有核武器的事实,他们仍强调核爆事件的真正幕后黑手是藏匿在挪威北部的第三帝国残余人员,并从几名前一次登陆行动中幸存下来的苏军士兵口中得知大批德军武装存在的情况。对于美英两国的最后通牒,苏联官方的态度很明确:这种无理要求完全是侵犯他国主圌权、践踏尊严的,苏联确实在合情合理地开展核武器研发工作——这也是一个主圌权国家追求真理的权力,他们可以接受从挪威撤离全部武装的要求,可以暂停核武器研究,可以接受国际社会的联合调查,但绝不会就挪威海域核爆炸事件承担任何责任。

    在苏联政圌府的申明中,人们人们仿佛看到了时光轮回。1914年夏天,奥匈帝国因费迪南大公遇刺而向塞尔维亚提出了苛刻通牒,塞尔维亚政圌府忍辱负重地接受了其中大部分条款,甚至愿意屈辱地作出赔偿,但奥匈帝国蛮横拒绝了对方的协商请求,他们很快下达了战争动员令。俄国出于自身在巴尔干的利益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动员,受到威胁的德国以履行与奥匈帝国协议的名义进行战争动员,英国和法国随即履行了他们对俄国的协定,欧洲诸强的战争动员最终酿成了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年,依然是燥热的盛夏,德国对波兰的领土要求遭到了拒绝,志在必得的德国军队旋即发动进攻,英法决定履行对波兰的保护义务而向德国宣战,这一次俄国人没有站在英法一方,而是带着巨大的野心参与了对波兰的入侵,德国人的胜利让他们仅仅花费很小的代价就获得了波兰超过三分之一的领土,欧洲诸强也再一次因为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卷入又一场世界大战。

    西方阵营留给苏联政圌府的通牒时间只有短短一天,在这期间,一万多名已经在挪威海岸登陆的苏联部队在向内陆推进大约20公里后连夜登船撤离,苏联政圌府也通过美英驻莫斯科大使与伦敦、华盛顿进行秘密而频繁的沟通协商,但受到神秘电台和传圌单的影响,苏联多地爆发了大规模游圌行,人们对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阵营栽赃嫁祸、步步紧逼的态度义愤填膺,并强烈要求政圌府拿出斯圌大圌林时代的强硬姿态,不惜代价地保卫苏维埃的主圌权和尊严,而在苏联高层,巨大的分歧也助推了自从斯圌大圌林遇刺身亡以来一直在暗中争权的势力。在4月26日上午紧急召开的中央主圌席团会议上,外交部圌长莫洛托夫指责以卡冈诺维奇为首的执政团队推行引火烧身的柔和策略,以至于美英的态度一次比一次恶劣,而近期苏联在挪威北部的军事行动也是盲目而愚蠢的,面对美英通牒竟又畏畏缩缩,使得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许多赞同莫洛托夫意见的委员也将矛头指向了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乃至贝利亚和日丹诺夫,使得这个登上历史舞台才短短一个多月的四人组合出现了空前的动摇。实际上,在这之前四个性格、思想以及见解各不相同的合作者之间就多次出现了争论,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极其愚昧地为自保而撇清干系、指责他人。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足以掌控局面的情况下,主圌席团会议最终决定将紧急状况下的国家权力交给德高望重的军队将领,由朱可夫、崔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等元帅组成新一届的国防军事委员会。

    当天下午,应圌召而来的元帅们在莫斯科接受了中央主圌席团委托的重任,而他们所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对西方阵营采取冷处理态度,对美英通牒不予具有正式效力的书面答复,全军层层动员但不向东欧增兵,而是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纵深地带集结布防,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疏散居民,加强乌拉尔山工业区的防空警戒,在与挪威、芬兰、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国接壤的地区实施防御性警戒,在东欧占领区实施战备警戒,一旦遭到美英军队进攻,利用工事进行坚决抵抗,但只有在获得国防军事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才能发动反击。

    国防军事委员会执掌国家政圌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命令一经下达,尚未裁军的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下一页

温馨提示 :长时间看电脑伤眼睛,本站已经开启护目模式,如果您感觉眼睛疲累,请起身眺望一会远方,有助于您的用眼健康.键盘快捷方式已开启,← 键上一页,→ 键下一页,方便您的快速阅读!